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025

復活期第二主日(救主慈悲主日)(丙年) — 我們要講給下一代的故事

Image
  若20:19-31 今天彌撒福音所呈現的,是耶穌在主日(一周的第一天)顯示給祂門徒的兩種形體。復活的基督,開始聚集四散的門徒,回到他們所在的團體。耶穌被捕的時候,門徒們四散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以各種失蹤的方式,辜負了帶領他們,並與他們一起生活了三年之久的領袖。他們中一個,背叛了他,他們中間的高級成員,三次否認祂。復活的基督,賜給他們的,只有和平與喜樂,沒有絲毫要譴責門徒的跡象。那種強烈的,他們得到寬恕的感覺,足以把他們聚集成一個團體。 教會作為一個團體,形成在復活和寬恕的四周。電影《2012》中,有一個難忘的鏡頭是:如何建立一個新世界,一個新的團體。Adrian,作為科學家,對政客所作的決定,就是在洪水時期,阻止那些建造安全船的人進入安全船的決定進行了挑戰。他的問題是:“如果我們用一種殘暴的方式,開始我們的未來,我們給我們的孩子,我們孩子的孩子,要講什麼呢?”他的干預,最終可能會改變政客的想法,接納貧窮的人,進入這些艦船。建構一個嶄新的,復活的團體,何等重要!我們要如何給下一代講述這個故事呢? 耶穌開始講述的:寬恕的故事是確實的。祂希望祂的門徒向下一代講論這個故事。因此,復活的主,先給他們困苦的心,頒賜了祂的和平。祂也希望門徒懷著對復活的深切希望,開始一個嶄新的團體。我們就會發現,耶穌也把關於厄瑪烏門徒的悲情故事,轉變成一種對復活抱有的希望。 耶穌也把他們打造成一個具有堅強信德,能為祂的復活作證的團體。因此,祂消除門徒對祂復活的疑慮。並非全部門徒都相信復活(瑪28:17)聖若望把聖多默塑造成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疑慮的門徒的象徵。聖多默拒絕相信,除非他接觸到耶穌受創的聖肋。耶穌邀請他這樣做,接觸並相信。他的固執被徹底消除,立即宣認信仰:“我主,我的天主。”事實上,祂並沒有觸摸(耶穌受創的聖肋),儘管有許多油畫顯示:聖多默觸摸了(耶穌受創的聖肋)。事實上,這些都不是聖經上所載的。(耶穌)對懷著各種遲疑的人邀請,是邀請那些經驗到上主的人(教會)和你們這些,雖然沒有看見,仍然相信的人,聚集合一。 幾時門徒們被囊括在這復活和希望的故事,聖殿的掌權者精心編造了另一個故事:盜賊偷了這屍體,衛兵卻沒有覺察到。他們根據謊言編造了這個故事,事實上,我們的社會,不斷編造著關於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有些故事是基於謊言之上的,另一些故事,則是有關仁愛,關愛和憐憫的故事。我們對自己的敘...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Image
  路 24:1-12 復活節快樂,阿肋路亞! 復活節守夜禮,是福音中最富戲劇化表現的狀況。前去處理聖屍的婦人,突然發覺,自己正處於一種不可置信的狀況。重石滾開了,屍體沒有找到,相反,她們發現,兩位天使對她們說:祂現在活了,要往加里肋亞去。從空空墳墓開始的,有關復活的一連串敘述,不僅是指向基督的,同時也指向那些追隨祂的人。教會正是建立在確證的復活之上的,以致聖保祿寫道:“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仰,便是虛空。” 藉著復活,基督戰勝了死亡的權勢。對任何活物來說,死亡的恐懼,對他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保存生命,是他們的本能。克服這樣的本能,走向死亡,需要更強烈的本能,以此保留某些對自己來說,比自己更昂貴的事物。國家地理頻道最近拍攝的一條廣泛流行的,關於幼鹿和母鹿的視頻。母鹿望見幼鹿,不守規矩,跳入河中。之後,她看到一條鱷魚朝著幼鹿而去。它跳入河中,在鱷魚來到自己幼鹿以前,把自己投入鱷魚口中。有一些比自我保護更強烈的本能,母鹿便是例證。 但是,耶穌走入死亡,並非出於本能,而是出於自願。祂在心中,曾多次思辨死亡。耶穌完全相信,有必要採取救贖的行動。在革責瑪尼山園,最強烈的誘惑來襲,祂在那裡,血汗並流,作出決定。祂多次構想了自己的死亡。於是,祂決定懷著強烈的愛死去,正如祂之前提到的那樣:“人若為自己的朋友舍生,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祂如同擁抱朋友一樣,擁抱全體人類,甚至還包括那些把祂釘在十字架上的人。 死亡是最強硬的抑制手段。敵人利用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以此操縱我們作出決定。許多電影運用這樣的技巧創作戲劇。如果受害人選擇去死,敵人就會變得軟弱無力。他不得不運用更強烈的,使人痛苦的手段,以此威脅受害人,幾時受害人選擇擁抱死亡,仇敵便沒有任何工具,以此操控受害人的價值觀和決定。於是,死亡就失去了權勢。“噢!死亡,你的刺在哪裡!”你只不過變成了一隻沒有刺的黃蜂罷了!再沒有人怕懼你了!耶穌曾教導過:生活中要活出福音的價值,愛到死去,比活著被人負賣,更有價值。殉道者行走在這條道路上,因戰勝恐懼和死亡的權勢,永遠歡欣喜樂。 復活使我們回到天鄉,成為可能。如今爆發的,貪婪之欲和對權力的渴望,閉合了愛德的水閘,愛德,洋溢在每人的心中,使人選擇,為活出福音的價值而生活。凡因相信聖父計畫而死的人,必要再度復活。耶穌再度醒來的時候,不僅是祂本身回到生活中,祂所教導的全部價值觀,都回歸生活...

基督苦難主日 (丙年) — 預言的戲劇化演變

Image
  路19:28-40 聖枝主日遊行前誦讀的福音,時常是耶穌如同君王一樣,進入耶路撒冷,儘管當日誦讀的福音,是耶穌受難的敘述。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為耶穌被捕,並受極刑,作了鋪墊。 事情的發生的時候,恰是在耶路撒冷的逾越節。耶穌和一大群群眾,從加里肋亞,走了大約100公里。在這樣的朝聖隊伍中,通常是人們從各村出來,結伴而行的。何況,耶穌已經成為加里肋亞人公認的領袖,有一大群人同祂在一起。在耶路撒冷人的眼中,他們的到來,尤為壯觀。 大約20年以前,另一個名叫猶大的加里肋亞人,來到耶路撒冷,反抗羅馬人。聖殿的掌權者,對羅馬人把他們殺掉,鎮壓反叛者的記憶猶新。但是,猶大拋棄了猶太人的哲學,他們只受天主的宰製。一大群人,也許贊同這樣的想法。聖殿的掌權者清楚明白:如果再發生一場起義,聖殿和一切聖物,都會完全被羅馬人接管,他們害怕耶穌和祂的團體也存有叛亂的想法! 與騎在馬上的君王不同,耶穌騎著謙遜的驢駒,進到聖殿地區。只有我們讀到聖瑪竇福音提及的驢和駒,不是同一種驢駒,而是兩種動物,我們才能完全理解“騎著駒的君王”的象徵含義。這段經文直接取自匝加利亞先知書第9章第9節提及的兩種動物。驢和驢的後代,是猶太宗教及其分支的預表,教會就是這分支。在驢上的耶穌,不禁使人想到有關默西亞要騎著驢駒來到的預言,同時也要使人想起,默西亞要和平接管耶路撒冷。在那個時代,受羅馬人壓迫的猶太人,他們可能想到了,匝加利亞先知書上的部分預言,心中對默西亞的來到,充滿期待。 匝加利亞先知書的前一節(匝9:8)所說的,正是聖殿要被佔領。於是,這種戲劇性的觀念,時常在那四周的百姓腦中縈繞:耶穌要從羅馬軍隊和具有一半猶太血統的黑落德手中,和平接管聖殿!當祂來到時,是以和平之王的身份。讀匝加利亞先知書,就會帶出許多細節,耶穌是如何戲劇性的進入耶路撒冷,耶穌上橄欖山,受訊問期間的對話,使匝加利亞,在他們中間鋪展開來的預言,完全應驗。毋庸置疑的,耶穌已被人看作是默西亞。 加給耶穌默西亞的光環,令司祭長和他的同伴感到害怕。他們的詭計是:要把這種觀念,完全從百姓的腦中抹去。他們企圖使加里肋亞人耶穌受試探,使百姓的心中產生疑慮,使他們認為:默西亞並非是由加里肋亞而來。因為,聖殿的掌權者,保護著聖殿和至關重要的貿易!默西亞在那時候來到,不是時候!!! 人們期待耶穌完全接管耶路撒冷,使祂從耶路撒冷開創祂的王國。當你從字面上讀...

四旬期第五主日 (丙年) — 在男人注目下,顯得楚楚可憐的婦人

Image
若 8:1-11 耶穌拯救了一個不幸的女人,使她脫離那些意圖用私刑處死她,指控她通姦的男人,並使她擺脫口 那些侮辱她的人。對這個事件進行分析,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極其重要。耶穌在聖殿內施教。為猶太領袖來說,聖殿是猶太法律的大廈,同時,為耶穌來說,聖殿是祂父親的聖殿,是慈悲的聖殿。祂時常為專注聖父和祂的聖殿,使自己耗盡。祂在福音中說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都與聖父有關。於是,這件事,就是在祂父的聖殿範圍內發生。 這件事的發生,可能是在早晨,更有可能是在安息日。那時,誠如大家所認同的那樣,耶穌坐著施教。那時,有些男人把一個婦人拖到耶穌面前。她一定是被人狠狠地扔在耶穌跟前。她注目著耶穌,乞求祂的憐憫。一大群兇猛的男人,站在四周,注視著她。在這一場景中的,人物的姿勢和氣場,給這場權力的遊戲,提供了一條線索。男人的手中抓著石頭,咬牙切齒;氣氛一度緊張了起來。出自耶穌的一句錯誤的言語,造成的後果,不僅只是一具屍體,而是兩具屍體。祂可能也會被人用私刑處死。 男人提出一個帶有陷阱的問題 ——祂會建議人處死她嗎?—— 一個封閉式的問題,迫使祂從他們提供一個或兩個選項中作出選擇。那是一陣詭異的安靜 :婦人滿懷憂慮,等待自己痛苦的死亡,男人的腎上腺素達到高峰,想要藉著向她投石,對她執行死刑。耶穌可能是在評估狀況。那被帶來的婦人,是為試探耶穌。這事件的焦點,不僅是這婦人,耶穌是這事件的焦點。耶穌是她出現在這裡的緣由。這婦人成了他們(男人們)實現自己目標的替罪羊。歷史往往都是這樣。【她】成了與【祂】交易的籌碼。【祂】被買下【她】,出售【她】,騷擾【她】,殺害【她】的人算計。他們想要毀掉耶穌,婦人只是他們的工具。祂彎下腰,正寫些什麼。關於耶穌所寫的,有各種各樣的推測。我的思緒,回到天主達尼爾先知書中所記載的,唯一能在聖經中找到的,天主用手指寫字的例證:默乃(Mene),默乃(Mene),謝克耳(shekel),厄法辣辛(upharsin)(達5:25)天主成了判官。你們都被細數,都被衡量,發現不夠分量。所有人都被細數過,都被衡量過,都被發現,良善和聖潔上,存在短缺。可能他們讀了祂所寫的話,也有可能他們沒有讀過祂所寫的話。但這寂靜,振聾發聵。 隨著時間的延長,懸念逐漸減弱,反應變得遲暮。人們的腎上腺素減退以後,耶穌向他們的良知,尋求幫助。這話的措辭,相當得體:“讓沒有罪的人,先扔這石頭。”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