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 2021

出自十字架的宽宥

Image
  若 18:33B-37 在礼仪年的尾声,我们庆祝基督君王,并庆祝基督的最终得胜。福音取自圣若望福音中所载的:在比拉多审讯期间,基督被显为王的事件。耶稣向比拉多解释:祂的王国不是这个世界的,比拉多查明,祂对尘世的王国,没有构成威胁。比拉多却在十字架上的罪名牌写 称: 耶稣是犹太人的国王。正如比拉多是罗马皇帝的代表,尽管犹太人拒绝这一王室头衔,比拉多所写的,相当于世上的君王,接纳耶稣为王。解构这段福音,使我们短暂体验到,基督如何承担君王的角色,即使在受比拉多审讯时,祂也教导比拉多有关真理的一件或二件事,并教导比拉多,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王国。在十字架上,耶稣充当君王的角色,宽恕小偷和强盗,将宽宥立作祂王国的标记。不幸的是,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君王,宽仁的君王,常难以区别,常被显作是残暴的判官。   为基督来说,王权显得太过牵强,祂退避一切人们立祂为王的尝试。当有一个王国,在那里,有些人服从治权,接受审判,那审判和治理的,就是君王。这一切,基督什么也没有。祂生自贫寒,在贫乏的条件下生活。然而,祂如同君王一般而闻名。我的关于基督君王的默想,把我带到属人假想的,为人所造的君王,以及王国的故事。在希腊神话中,有一则神之子,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的故事。他带着火种 (诸天的美善)同人分享,由于他富于怜悯,因而受到残酷的惩罚。在印度神话中,有一则关于甘达瓦( Gandharva ,印度版丘比特)的故事,他必须秘密解除与属人贞女的束缚,重返天堂。一次,甘达瓦同一个贞女陷入爱河,他被命令回到天国,因他拒绝,就因他打破天规而受到惩罚。君王基督也被人讲作是位君王(天主之子),自天降下,拯救世人,交托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使寓意公道,祂再来的时候,当如得胜的君王。我们都陷入了这个心理陷阱:失意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编织一个得胜的故事。我不能想象:基督第二次来临,有如复仇的君王一般,消灭祂的一切仇敌之前,能突破双重人格的障碍,在十字架上宽恕所有折磨祂的人!   在战争中,国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色列需要一位君王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在战争中领导他们!战争中的败方,善于为自己编造故事。战争中的胜方,讲述另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潜移默化,给他们心理上,共同经验的事,赋以含义。在基督宗教初期,战败的经历,潜移默化,在他们心中兴起渴望一位永远得胜的君王。君主制的逐渐消失,或君主被迫投降,让位

個人視野的巨變

Image
  個人視野的巨變 谷 13:24-32 我們已接近禮儀年的尾聲。因此,讀經內容開始邀請我們默想最後的時刻。這些讀經通常出自默示性的,描繪巨大災難,並指向末世的文學作品。   馬爾谷寫這部福音的時候,基督徒已陷於動亂之中,耶路撒冷的聖殿,可能當時已被摧毀,他們知道,世界已經崩塌,馬爾谷鼓勵基督徒歸向上主,那時,他們信仰 ,他們所持守的希望,必會獲得酬報。   今天的福音,本質上涉及兩件事。首先,在義人和不義人之間的審判,以及在末世,藉天使所聚集的與義人們的集會。其次,在講述的段落中,勾勒出災難性結局的光景。我們的世界,整個宇宙必有一個結局,這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不希望這事發生在我們有生之年身上。它是以一個不可變更的毀滅作為結局。然而,我們對世界資源不合理的使用,能加快我們毀滅的速度。因此,保護這個星球上的資源,至關重要。我們需要牢記:我們今世在世上的享樂,就是我們後代的貸款。   我們生命的終結,比宇宙的終結,更為接近。我們如何看待終結的時刻,更值得我們當下進行思考。這個劇變,可能不會發生在天上,或外在世界,但會發生在我們情感的視野和人際關係上。我們怎樣面對這困難時刻呢?我們接受絕望,帶有破壞性的行為,還是堅守來自福音教導的價值觀?在內心的劇變中,如果我們堅守希望,我們便能真切感受到天主的扶助。如果我們情緒化的畏縮,徘徊不定,就很難辨識近在我們身邊上主的助佑。   耶穌也邀請我們正確地解讀時代的徵兆。對徵兆的不正確解讀,必會使我們得出錯誤的結論,做出錯誤的回應。從先前的反思中,我引用一個例子。有一個患有頭痛症的病人去看醫生,醫生認為他的頭痛只是偏頭痛,但他的腦部正在出血。醫師對跡象的嚴重錯判,造成了病人的死亡。我們需要瞭解我們自己的精神徵兆,身體上的徵兆,心理成長或遲緩的徵兆,在日復一日的基礎上,作出回應。我們性格中的這些因素,決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要麼發育,要麼退化。對徵兆的深入瞭解,積極回應這些徵兆,會使我們茁壯成長。   對屬靈徵兆的解讀,需要屬靈的機警,以及更深的信德。對屬靈徵兆的解讀,一個步驟至關重要,就是要同自己發生聯繫。花費一些時間,獨自一人靜默,切斷一切出自媒體螢幕和其他來源的外在徵兆,我們要聚焦在生活中的事,哪一樣是正確的,哪一樣是錯誤的。同樣,有人提議,在每日抽出時間,去閱讀一些靈修書籍,未嘗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相似的模式,可以被

第32主日 - 完全奉獻

Image
  完全奉獻 穀 12:38-44 今天誦讀的福音和第一篇讀經,是我們應當學習寡婦的生活的教訓。福音的第一部分,耶穌詳述了寡婦是如何遭到經師虐待的。經師和猶太議員是法學專家,時常從事支援法利塞主義的工作。他們也被稱作陪審員。在耶穌提及的法律事務上,他們一定是做了剝削寡婦的事。 他們如何對待寡婦,是耶穌反對的焦點。仔細閱讀經文,便會引人思考:耶穌為什麼提到這寡婦。耶穌本可以更好提到窮人受到的剝削,或是孤兒受到的剝削(他們被類歸於“雅威的窮人”( poor of Yahweh )。一定是有原因的。查找《梅瑟五書》,就會發現,寡婦對任何土地都沒有所有權。如果她沒有孩子,她便露宿街頭。因此,這類人,在法律上,已處於不利的地位,並受到經師們的虐待,使耶穌非常不安。經師們做了這些不義之事以後,他們毫不顧忌,進行冗長的祈禱,在社群中居於顯要的位置。這並非是一般性的指控。耶穌也在挑戰一個社會體系,即使手無寸鐵的人處於不利的地位,使剝削者在社會階層佔據突出地位的制度。人的本性可能是一樣的,只是人的類別發生了改變。貧窮的人和貧窮的國家,日益受到剝削,即使存有保護他們免受剝削的法律,也使他們受到剝削。 福音的第二部分,耶穌用寡婦把兩枚銀幣投入錢庫的例子,以此解釋:經師或在上層社會中的任何一人,他們所佔據的地位,為天主的國來說,都是毫無價值的。耶穌說:“她所投入的,比富人們奉獻的都多。”耶穌指出:天主的國是以愛和信實作衡量,而非以數量作衡量。並非是我們奉獻之物的數量,而是我們信靠天主的本質,信靠天主,使人在天主眼中成了義人。耶穌在葡萄園中勞作的工作的比喻中,也用相同的時間尺度作為標準,以此進行衡量。在教會內的時間長短不是問題,而是人為天國服役的奉獻精神,才是在天國中進行衡量的標準。一個工作了一個小時的人,同一個工作八小時的人,他們獲得的報酬相同,便是系於這個標準。 為理解兩枚銀幣的含義,我們必須仔細分析人類的行為。你去教堂的時候,你也許有兩張十美金的支票。獻儀袋傳到你四周的時候,你放進獻儀袋的是什麼呢?留下一張支票,以備用作急需,用作公車費,計程車費,一瓶飲料的費用,你也許會留下一張支票,以備滿足剩下日子的需要,只將一張十美金的支票放進獻儀袋裡。這便是我們出於自願,將奉獻付諸踐行前,我們的想法。經歷了這些想法以後,你會選擇,把兩張十美金的支票都投入奉獻袋中嗎?如果是我,我不會只放入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