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丙年) — 筵席禮儀

 



路14:1, 7-14


就像格林多的團體在擘餅(主的晚餐)時遇到有關等級和次序的問題(格前11)一樣,路加身處的團體好像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就是有些人爭選首席。因此福音中耶穌的這個比喻,正好可以拿來解釋「不應爭選首席」這一道理給群眾聽。把這段經文置於聖體聖事的背景之下來理解,更有截然不同的意義。不過這一點我們稍後再回來看看,現在則讓我們嘗試理解支撐筵席和食物分享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筵席禮儀。在大多數的文化中,座席的次序極具階級性,但也有一些文化在食物面前不具階級觀念。然而宴會並不在於食物,而是在於引發社會地位。若然只是關於食物,沒有人會在意座席的次序安排。如果你坐在哪裡都能享受到同樣的美食,那麼坐金椅或木椅又有什麼關係?所以,宴會有別的目的。許多人類學家已經證實,食物分享對建立和維繫社會秩序和架構起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什麼食物、如何提供、何處提供、提供給誰、與誰進食都隱含著重要的社會準則,而且需要非一般的洞察力才能來解讀。

在一些以「避免他人受辱」為人類行為主要動機的文化中,安排某人坐在不適當的席位或不適當的賓客之中等同丟盡顏面,羞辱客人。賓客座席的安排必須謹慎處理。在昔日的印度(有些地方直到今天仍是),種姓間即使是借用炊具也是一種禁忌。種姓階級較低的人,通常在房子外的庭園才能獲得食物。他們把一塊葉子放在小坑上,讓彎曲的葉子承著米粥。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被種姓階級較低的人的文化和習慣所沾染。看看人類能變得多麼不人道啊!耶穌願意打破猶太人分享食物的禁忌,使之成為人類效仿的模範。

我們可以從耶穌如何安排和參加筵席來更深入理解這段福音。當中有兩個獨特的筵席——最後晚餐和匝凱家中的筵席。這兩個場合均帶出了天國極其重要的精神。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把自己作為食物交付出來。然後祂為門徒洗腳,以此驚人的舉動來教導他們謙遜。而在另一個筵席,耶穌親自來到匝凱家作客。匝凱因為認識到基督,便捨棄一切,認為這都是值得的。當基督成為食物時,一切便索然無味;當基督成為財富時,一切便失去價值。

耶穌與匝凱和其他稅吏進食的事讓法利塞人皺起眉頭。法利塞人指責耶穌,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與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然而耶穌卻輕鬆地從法利塞人和被稱為罪人的家中來去自如。法利塞人慢慢發現,他們難以和耶穌同桌共食,因為祂向罪人伸展友誼。同桌共食代表著習慣和地位上的分享。當耶穌享用著罪人的食物時,嚴謹的法利塞人相信耶穌同時分擔著他們的習慣和地位。然而耶穌尊重他們,願意與他們一起進食。與不受歡迎的人共進一頓飯就是給予他們最大的肯定。只需一頓飯,足以改變他們的整個生活方向,就像匝凱一樣。一頓飯能教會人很多事呢!

耶穌勇於打破所有共食的忌諱,認為每個人在天國都是平等的,沒有所謂的百姓。即使有,所有世俗對於百姓的標準也被癲覆了。此刻,我們應該都通曉天國盛筵的比喻。

耶穌也提過一些以天主作為筵席的主人的比喻,祂從大街小巷召叫所有人來赴婚宴。天主毫不在乎人的等級,甚至癲覆階級制度。在天國的筵席裡,主人發現原先被邀請的人都因不同的理由而失約。難道他們沒有發現這個邀請本身就已經帶給他們莫大的榮耀嗎?主的宴會廳最終坐滿了無家可歸的和貧窮的人。在天國裡,那些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在這世上,人若以筵席的座席來衡量一個人的地位,那麼在天國的筵席裡,邀請本身就是一件驕傲的事。主持天國筵席的主人使作客的我們,顯得尊貴無比。 

耶穌教給我們的不僅是謙卑的教訓,也關乎於要否接受邀請的辨別精神,就是耶穌甘願交付自己作為飲食的天國筵席的邀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主日 (丙年) — 與天主建立新關係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