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丙年) — 令人氣餒的領袖

 


路14:25-33


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對跟隨祂的人提出了三個令人洩氣的條件:一、惱恨你的父母;二、捨棄你的一切所有;三、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對任何一個領導者而言,這些加於跟隨他的人身上的都是自殺式條件。而這些令人洩氣的要求,只有在耶穌朝著耶路撒冷而去的這個最終旅程的背景之下才能理解。

正如我經常提到,耶穌到耶路撒冷的旅程從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而去那刻已開始了(路9:51)。這趟旅程從加里肋亞開始,走訪各城各村,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跟隨耶穌。耶穌擔心跟隨祂的人誤解了祂這趟旅程的目的,就向他們澄清此行的目的和其艱苦來勸阻他們。祂擔憂他們在沒有考慮清楚後果前便草率地決意跟隨祂。建造一座塔和同別的國王交戰的隱喻,暗示跟隨耶穌和追求天國的嚴肅性。

跟隨耶穌的人或許幻想著黑落德和比拉多將被打敗,耶路撒冷將被奪回,而達味的國王將被重建。顯然,耶穌知道結局截然不同。在祂顯聖容時,祂已清楚知道自己將會被交付,死在耶路撒冷。正是在這是這樣的背景下,耶穌發表了這三個令人氣餒的聲明。

惱恨自己的父母。由於這趟旅程相當危險,耶穌知道自己不會倖存。然而跟隨祂的人中有誰會捨命呢?祂知道嗎?祂不能確定,但肯定的是,耶穌為此事擔憂不已,因為他們有可能一去不回。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被捕時,祂要確保沒有一個人因祂而被捕。耶穌告訴兵士們,若他們是為祂而來,就讓祂的同伴離開。耶穌擔心他們的安危。

「十字架」一詞對聽眾來說顯得十非不祥。它只有一個意思,就是背著它的人都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如前面所述,耶穌擔心跟隨他的人一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祂所提及的十字架不是什麼隱喻,而是真實的十字架,而祂本人正是第一個要背起它的人。門徒將會跟隨祂。把十字架比作生命中的重擔,抹去了我們對耶穌預言將要發生在門徒身上迫切的危險的理解。若望在福音中記述很了多跟隨耶穌的人在旅途中離祂而去。他提及此事,是因為這個教導並不容易。這個教導包含為跟隨耶穌到耶路撒冷,而樂意接受可能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覺悟。

耶穌同時要求他們在踏上旅途前捨棄一切。這話也並非隱喻,而是確實地告訴他們要捨棄一切所有。不是個人視之為珍貴的東西,而是田地和財富,因為他們正要踏上的旅程,連耶穌祂也不清楚他們是否有命回來。若這些人將來會為旅途中的貧困和資源缺乏而後悔的話,那麼踏上這個旅程根本就毫無意義。我們可以回顧以色列子民穿越西乃曠野的旅程。以民後悔離開埃及,因為他們懷念埃及的食物和舒適。耶穌提醒他們要捨棄一切,即差不多合法地,把所有產業留給留在當地的人。

在福音的其他地方,尤其是路加福音,很少提及棄絕,通常都是關於分享。然而這裡所指的棄絕並非指分享,而是要拋棄一切產業,因為他們可能無法回來領取;這也不是論及對窮人的慈愛和憐憫,而是純粹的放棄財富。只有那些一心為追求天國的人,才能如此辦到。

即使明白到這趟旅程的實際意義,也沒有抹去當中所隱含的意義。這趟旅程也可以比作我們個人或社會間的信仰之旅。現今社會的生活模式和耶穌時代的迥然不同,越來越少孩子與年邁的父母同住,特別是在南北半球間大批移居的情況之下。在長者生命的盡頭,照顧和陪伴他們的往往都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別人。被視為世上最寶貴的孝愛父母之情,現今也不見得真實,雖然我很不想這麼說,但這是現實。把孩子視為一切而疼愛他們的父母也日益減少。父母如果真心愛護孩子的話,必定會在家庭生活上作出很多相對的調整。我不是指要維繫家暴的婚姻,而是一些引發離婚的愚蠢理由。

十字架也有它的隱含意義。現今越來越多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擔憂。由於人們無法接受他們所肩負的十字重架,社會上患有抑鬱症和精神疾病的比列正在攀升。人們承受創傷的復原能力——即忍痛力,十分薄弱。我們需要學會擁抱我們必須要作出的種種犧牲,以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耶穌邀請我們過一個有崇高意義的人生。當我們能夠釐清人生目標時,我們就會樂意犧牲我們寶貴的人際關係和財富來擁抱我們的十字架。那些不相信崇高意義的人,或沒有目標地生活的人,都無法為了未來的得益而捨棄任何當前的便利。這個問題深入我心:「是什麼讓我樂意犧牲一切也要得到的呢?」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主日 (丙年) — 與天主建立新關係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