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丙年) — 管理而已,並非擁有
路 16:1-13
這篇福音描述一個不忠信的管家的故事。這名管家被人在大地主面前告發他濫用職權。主人便召喚管家,把聽到有關他的一切事都告於他。事實擺在眼前,管家也沒有試圖為自己辯護或解釋。他旋即被撤職,並開始反思自己自只會監督,既不會掘地,也羞於放下身段去乞求施捨。在他離職前,他必須整理好賬目,何況仍然有許多債戶尚未歸還產物。他便嘆道:「我知道我要做什麼了。」
他召集了所有債戶,減輕他們的債務。這樣在未來的日子裡,這些受益的債戶必定不會忘記這份恩惠,並且感到有義務去收留他到自己家中作客。
故事的結尾為主人(以及耶穌)稱讚管家。可他行事狡猾,要模仿他嗎?我們期望著一個不一樣的結論,或許耶穌該對門徒說:「千萬別學習這個惡棍,行事要誠實!」而然,耶穌卻讚賞管家所做的事。這個故事難以理解之處在於:一個不忠信的人為何被舉揚為模範呢?
如果以另一種方式來解讀這個比喻就沒有問題了。我們認為主人再次被騙(2,250公升的油和110公擔的穀物絕非小數目),必定會十分憤怒。如果主人稱讚這名管家,即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任何損失。我們可以假設,管家們必須向主人交出一定的賬目。然而當中所賺取的額外賬目都進到他們的袋口裡去,而且這些賬目可能比原先的更大。這就是稅吏慣用的手段來使自己致富。
然而比喻中的管家做了什麼?他沒有表現得像那些放高利貸的人一樣,卻把自己預期的利潤保留給債戶。這位管家是精明的——主耶穌如是說,因為他知道要把賭注壓在那裡:不是他應有的,那些不會被蟲蛀或被偷取的產物,而是賭在朋友上。他知道要先棄絕第一類,才能獲得第二類,這就是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
「要用不義的錢財交結朋友,為在你們匱乏的時候,好叫他們收留你們到永遠的帳幕裏。」(路16:9)這就是今天福音中最重要的信息,也是綜合了整個比喻的教訓。值得留意的是,耶子對不義之財的奇怪言論,好像另有含義。在主張人人平等的經濟體系中,若有人擁有超過一個人應有的合理分配——即不義之財,那就是從別人中騙取回來的!要僅記,在神性的經濟體系中,工作一個時辰和八個時辰所賺取的工資都是一樣的(瑪20:1-16)。
耶穌希望我們明白到,精明地使用世物的惟一方式,就是用以幫助別人,來結交朋友。這些才是會把我們迎進他們生命中的人。
在人類的經濟學上,金錢的購買力與其幣值成正比。而然在神聖的經濟學上,金錢所購買的關係甚於本身的幣值,即使常常被視為浪費金錢在追逐無利可圖的東西上。在談論金錢時,耶穌主提倡了兩種使用方式:精明的方式和明智的方式。精明的方式就如比喻中的管理者,是基督信仰成長中最低限度的要求。而最理想的方式,則是慷慨地分施給他人而不期望任何回報。耶穌曾講述糊塗富人的故事,即那個把他所有財產揮霍在自我逸樂上。分施給無法回報我們的人才是以超性的方式運用世間的資源。耶穌教導我們要對無法回報我們的窮人投懷送抱,以成為一個善用世間的資源來幫助我們成長的明智投資者。
耶穌以「沒有一個家僕,能事奉兩個主人……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作為總結。我們總希望能兩全其美,但你只能事奉一個。善同你的財富去事奉天主。掌管錢財,事奉天主吧!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