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丙年) — 與窮人分享是必需而非選項

 



路16:19-31


從上一個主日的福音開始,我們看到耶穌按天上的經濟學,開始帶出一些財務諮詢,告訴我們該如何使用財富。在上一週,耶穌告訴我們要用不義之財去建立關係,而我們則以「我們應事奉上主,並掌管錢財」作為總結。今天,耶穌給我們教導有關天主的經濟學的另一個原則:沒有被分享的財富就是天國的債務。今天論及的《富翁和拉匝祿的比喻》,正是關於天主對世間財物的分配的審判。

在眾多比喻中,耶穌沒有給人物命名。而然在這個比喻中,乞丐卻有一個名字——拉匝祿。問世間誰有名字呢?報章上的頭版都留給誰呢?都是留給了富翁、成功的人!而然對耶穌來說卻恰恰相反,富翁可以是任何人,而乞丐卻具有一個富有意義的名字,他叫拉匝祿,意旨天主幫助。

這位富翁不明所以地受到譴責。他沒有做過任何惡事,沒有記載他搶劫、不納稅、虐待僕人或褻瀆。或許他對別人的需要莫不關心,沒有幫助窮人,以致他犯下疏忽的嚴重大罪。可是這似乎非事實。拉匝祿在他家門前,並沒有去別的地方,看來他得到了一些碎屑。他的狀況是不人道的,他不得不以食客用來潔淨手指的碎屑來充饑。

那富翁呢?他過著狂歡的生活,穿著時髦,儘管花的都是自己的錢。按現有的思維和判斷,他的道德行為無可指摘。比喻中也沒有證據指出拉匝祿像約伯一樣,是個受苦的義人。

這些細節讓我們明白到這個比喻並非對富翁或乞丐的道德行為發表評論,也並非指行善的人就會上天堂,行惡的人則會落地獄。因為顯而易見,富翁並沒有犯罪,而拉匝祿也沒有行善。

對一般人來說,區分好的富翁和壞的富翁似乎是符合邏輯和自然的事。因此,不平等會一直存在於世上的信念持續不斷,超級富豪可以住在悲慘的人旁邊,只要他們不偷竊並作出施捨。

耶穌認為這種思維是危險的,這正是祂要摧毀的信念。在比喻中,耶穌講述一個富翁被譴責,不是由於他不好,只因他富有。即是說,他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接受與人分享的邏輯思維。聖安博在講解這個比喻時說:「你所施與窮人的,不是你的財物,而是將屬於他們的還給他們。因為土地和世物是屬於眾人的,而不是單給富人。」

比喻的結尾(路16:27-31)把焦點移到那仍然活在世上的富翁的五個兄弟上。他們面臨著因濫用自己持有的資產而導致自我毀滅的風險。他們代表著那些受到誘惑而傾心於財富的基督團體的門徒。他們如何才能擺脫不可抗拒的誘惑呢?富翁有他自己的一套提議,並兩度堅持,認為這是達成目的的唯一途徑——即讓他的五個兄弟皈依,使他們悔改。他懇求聖祖亞巴郎透過神視或夢境,神妙地向他們傳達這個超越死亡的信息。

亞巴郎對相信這種神跡的說服能力的回應是堅定和明確的:唯一使富人的心遠離世物的力量就是天主聖言。在耶穌的時代,「梅瑟和先知」指向全部經卷。唯有天主聖言才能在富人身上行奇跡,讓他進入天國。是的,進入天國確實是個奇跡——一個猶如駱駝穿過針孔般艱鉅的奇跡(路18:25)。誰不讓自己被聖言打動,就會抗拒到底,而且也不會被任何論點有所動搖。


本文借用Fernando Armellini神父的分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主日 (丙年) — 與天主建立新關係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