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丙年) — 當價值比價格標籤更重要時

 




路15:1-32


耶穌論述了三個比喻:一、失錢的比喻;二、亡羊的比喻,以及三、蕩子的比喻,以確立天主慈悲的心。耶穌之所以講論這三個比喻,是因為法利塞人和撒社塞人嘲笑罪人和稅吏,並且不贊成師傳和這些人一起吃飯。他們判斷罪人和稅吏在天主面前是不堪當的。耶穌講述這三個比喻有其不同的程度。「達瑪」(錢幣)是死的,羊是活的,而兒子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比婦人和錢幣,或羊和牧羊人之間的關係更為親密。如果理解這個發展,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窺探這三個比喻間更深層次的意義。

如果錢是透過刻苦耐勞而賺回來的,它的價值遠高於它本身的購買值。從利息中賺取的十塊錢,遠不及從體力勞動中掙得的十塊錢來得矜貴。金錢的價值往往不是根據它的購買值來計算,而是根據消費後剩餘下來的存款而計算的。在這個比喻中,尋找錢幣的是一位婦女,因為她掙錢遠比男人困難得多,所以她對自己賺回來的錢幣,比男人抱持著更強烈的感情連結。

在第二個比喻中,一個有情感的牧羊人正在尋找他迷失了的羊。由於他對失去的羊抱持情感,他便丟下其餘九十九隻羊,不顧一切也要找回失去的那一隻羊。數字根本是毫無意義的。統計每年亡死人數的官員永遠都感受不到那些失去至親的家屬的悲痛。有些無形的事物是不能用經濟或數字來衡量的。

在第三個比喻中,《蕩子的比喻》顯示了失去的強烈程度,以及失而復得的喜樂。在此相通的是,一個牧羊人從一百隻羊中遺失了一隻羊,和一個父親從兩個兒子中失去了一個兒子。這種強度是倍增的。耶穌解釋上主如何在情感上與祂的兒子、聖者和罪人連結在一起。

把父子間的情感關係分隔開來,取決於量,是法利塞人的思維。只有精神分裂的人才會把孩子區分好壞,然後拋棄不好的孩子。我們對別人的孩子作出批判相當容易,但對自己的孩子,往往卻失去了客觀性。在法利塞人的思維中,天主是屬於義人的,而罪人並不屬於天主。把天主描繪為父親,就是把法利塞人宗教觀的基本設定的力度給削弱了。

人常常憑自己固有的成見來判斷彼此。我最近聽到有關這個行為準則的例子是來自一部電影,片名我忘記了。一位剛剛選擇離婚的妻子,被她的丈夫誣告她與另一個男人有染。這女人被丈夫的妄想症折磨了很久。然後有人質問丈夫:「你為她的忠貞感到煩擾是因為你不忠。」這就是事實。這個男人不善於忠貞,卻對妻子的忠貞存有偏見。

法利塞人和撒社塞人把稅吏「從好友中刪除」(unfriended),把他們當作壞人,不值得他們尊重。那麼他們的成見是什麼呢?他們擔憂的有兩件事:名聲和罪惡。他們擔憂耶穌把跟隨者聚集起來的人數,就試圖批判祂——即耶穌在罪人和叛徒間所獲的低劣名氣。耶穌稱法利塞人和撒社塞人為假善人。法利塞人沒有為他們的罪惡而被捕,不是因為他們聖潔,而是因為他們夠精明,犯不會被人發現的錯誤。

那麼我們判斷別人的準繩應該是什麼?首先,我們根本不應該判斷。我們可以建立的,是以超性的目光去看待身邊的人。天主以愛的內涵律來審判,因為天主是愛。因此比起義人,罪人和犯錯的人需要更多的關懷和照顧。耶穌不把罪惡視為不合乎與罪人建立關係的資格。祂知道聖父把聖徒和罪人同樣視為祂自己的兒子。

我們一直在判斷別人,而我們判斷別人的指標是基於自身的價值觀——一個因人而異的價值觀。一個歷盡貧苦的人,可能會發展出以其負擔能力來對身邊的所有人和事作出評判的傾向。一位司鐸可能會按聖堂的出席人數來不斷評估他的團體,以致那些不去聖堂的人都成了壞人。一個對潔癖有執著的人會與注重衛生的怪人成為朋友,而其他人則是壞人!

我憶起教宗方濟各在探訪意大利一所監獄,與一名囚犯交談時,聽到他說他不知道為什麼他是教宗而不是在監牢裡。我們對自己得來的身份地位,真的沒有任何功勞可言。我們所在之處是天主早已安排好的,我們只能為我們是什麼而心存感激,並且不要以別人困境來判斷他人。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主日 (丙年) — 與天主建立新關係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