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第二主日 (甲年) — 從內部清除邪惡

 



瑪3:1-12


每年將臨期第二主日,禮儀上都會採用洗者若翰宣講的福音。他為準備以色列人迎接默西亞而來。時至今日,他仍然教導我們迎接基督的降來。現在和往時一樣,要邁開最艱難的一步就是明白到自己有需要從舒適圈中走出來,離開我們自設的虛假宗教觀和可靠的神學觀,好迎接天主聖言的更新。

在我們深入探討若翰所宣講的細節前,我想你們留意一下套用在洗者若翰身上的隱喻。他被稱為「在曠野裡呼號的聲音」。有些譯本翻為「在曠野裡有呼號者的聲音」,這和原文有些出入。為何有人被稱為呼號呢?聲音具有迅速的特性。聲音一發瞬即消逝,在曠野,甚至連回音也沒有!更何況當時尚未有錄音系統呢。這就指出若翰來的目的,他來只為宣布默西亞的來臨,然後就從場景中消失不見。這亦是每一位基督徒的使命,像聲音一樣把默西亞宣講給世人,然後從場景中消失一樣。

回到洗者若翰的使命,並非所有人都準備好去回應他的邀請,亦非所有人都願意徹底改變自己的心。例如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對若翰的講道都很入迷,卻未能深入其中。他們不相信他,寧願死守他們所相信的。(瑪1:7-10)他們認為自己在天主面前是個義人,因為他們是亞巴郎的兒子。

洗者若翰對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譴責是嚴厲的:「毒蛇的種類!」他把他們比作蛇。他們會向那些不經意靠近他們的人注入致命的毒液,然後惡言相向,宣布災禍將降臨到他們身上。他們冒著像不結果的樹一樣要被砍掉,又像糠秕一樣要被火燒的危機。在我們面前的這個戲劇性景像,似乎正在駁斥讀經一中依撒意亞的夢境。

這種帶有威脅性的語氣從洗者若翰的嘴裡發出來絕不稀奇,因為當時的傳道者都是這樣表達自己,也是聖經中經常出現的用語。縱觀整部福音,先驅者的話具有超越即時性的意義。

論及天主的義怒時,若翰並不清楚天主會如何表達。天主發怒的形象經常在舊約中出現,祂的意圖並非把仇恨爆發到受害者身上,而是天主的愛的一種表現:祂正與邪惡對戰,而非與犯罪的人。祂亦非要打擊人,而是要把每個人從罪惡之中拯救出來。

用於砍伐樹根的斧頭,和耶穌賦予剪刀的功能具有相同的含意。剪刀可以把葡萄樹從無用的枝條剝奪其寶貴汁液使其窒息中解脫出來。(若15:2)樹木連根拔起被投入火中,所指的並非天主所愛、被視為子女的子民,而是存在於每個人和每個結構中的邪惡根源。這些都必須被剪掉,好讓健全的枝條抽芽吐綠。(瑪3:10)

傷口總是痛的,然而這是上主的安排。它們為新枝條提供條件萌芽結果。

最後,簸箕是主實現祂審判時的生動形象,它描述天主審視每個人的作為的方式。在人間的法庭上,法官只考慮錯誤過失,並根據所造成的傷害而作出裁判,他們很少會考慮到善行。然而天主的審判卻恰恰相反,祂以聖言作簸箕,把每個人置於聖神辨別的氣息內,如同吹散糠秕,把最珍貴的穀粒保留在禾場上——即仁愛的工作,乃每個人所行的善,不論多寡。




誠蒙Fernando Armellini SCJ 供稿以進行分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甲年) — 讚同天父的計劃

將臨期第四主日 (乙年) — 天軍報喜

常年期第六主日 (乙年) — 被潔淨:被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