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一主日 (甲年) — 虛幻的幸福的誘惑

  

瑪 4:1-11


耶穌受試探的章節乃神學文本。作者使用聖經的語言和圖像來傳達耶穌的一生就是祂和誘惑者之間的戲劇性對峙。

耶穌最戲劇性的試探就是祂在十字架上時向天父大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谷15:34)對於那些不明白耶穌當時其實是在祈禱的人來說,這些話聽起來就是褻瀆上主。祂正在朗誦《聖詠》第廿二篇。即使在祂極度苦難時,祂仍貫徹祂一生所行的,聆聽聖經。

耶穌對誘惑者的回應涉及《出谷紀》的三個事件:百姓因缺乏食物和獲賜瑪納而抱怨(出16);因缺水而抗議(出17);以及偶像祟拜(即拜金牛)(出32)。耶穌正經驗祂的子民曾經歷過的事。祂受到了同樣的試探,並一一戰勝它們。

第一個試探:「命這些石頭變成餅罷!」(瑪4:1-4)

在曠野中天主向梅瑟說:「看,我要從天上給你們降下食物,百姓要每天出去收歛當日所需要的……誰也不准將一些留到早晨。但他們沒有聽梅瑟的話;有些人把一些留到早晨,但都被虫子咬爛,發生臭味。」(出16:4, 19-20)

這是一個教導祂的子民如何控制貪婪的典型事例。天主想要把他們從占有慾和累積食物的慾望中解救出來。可是祂沒有成功:百姓對世物的誘惑幾乎無法阻擋。對於讓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日用糧」去生活的處置仍困難重重。

耶穌被誘惑去用祂的神力為自己製造「餅」,然而祂卻引述經文回答說:「人生活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生活。」(申8:3)

只有那些在天主聖言光照下考量人生的人,才能正確地對世物作出真實的評價。所有世物不該被輕視、破壞和拒絕,但也不可把它們視為偶像。它們都是稍縱即逝的受造物,不是絕對的真實。

相對於缺乏必需品的,那些為私利而積蓄財富、靠別人的勞動而過活,以及窮侈極奢和浪費的行為是被邪魔操控。

魔鬼以迷人的面貌,擺出虔敬的姿態,利用天主的同一話語——或許被嚴重扭曲和愚蠢地解釋——使人誤入歧途。

魔鬼最終的目的不是要引起道德淪喪、脆弱和軟弱,而是要破壞人與天主的關係。當人們內心蔓生天主沒有恪守承諾、言而無信、沒有得到應得的保護反而在危難時對信賴祂的人棄之不顧,因而產生懷疑時,魔鬼的目的就成功了。

「要求證明」萌生於懷疑。在曠野中因口渴而精疲力竭的以色列人就是被這種誘惑壓垮,並高呼說:「上主是否在我們中間?」(出17:7)他們說的話激怒了上主:如果祂在我們中間,如果祂真的以祂的愛伴隨我們,就讓祂給我們一個徵兆彰顯祂自己,行個奇蹟罷!以色列挑釁上主,看看祂是否真的愛她。

耶穌也經驗了這個考驗卻絲毫沒有讓步。有別於以色列,耶穌即使在祂一生中最關鍵的時刻,祂仍然堅拒向天父要求愛的證明。每當我們要求天主為我們的利益而行徵兆時就是我們屈服於這種誘惑之下。

第三個試探:「你若俯伏朝拜我,我必把這一切交給你。」(瑪4:8-11)這是權力、對他人的支配的誘惑。這是支配或服侍、競爭或援助之間的選擇。一個人也可以用他的能力和才能來羞辱那些天賦較差的人。那些有權有錢的人可以服務最窮困和最弱小的人,但也可以對他們作威作福。人對權力的貪婪是如此的強烈,以至貧窮的人也受誘惑去壓倒比他們更弱小的人。權威是一種神恩,亦是天主賜予團體的禮物,好讓每個人都能各司其職並享有成就感。即使仰仗天主之名而行,權力乃是邪惡。幾時有人挾勢弄權、幾時有人盛氣凌人、幾時有人強迫別人下跪叩頭,邪惡的邏輯就起了作用。

耶穌不乏嶄露頭角的才能去攀登宗教和政治權力的台階。祂明智、頭腦清晰、勇敢,且吸引群眾。毫無疑問祂必定會成功……只有一個條件,就是「朝拜撒殫」——即遵行世上的原則去競爭、訴諸武力和欺壓、與強權者為伍,以及採用他們的方式。然而耶穌卻做了相反的選擇:祂成為僕人。

在曠野中的以色列子民厭惡了他們的上主而朝拜了金牛:人手所造的偶像。耶穌從不向任何偶像跪拜。祂不受政治權力、金錢、使用武器、與世上的偉人為伍,和成功及光榮的誘惑動搖。祂總是聽從天父的話而已。激起我們對權力的渴求、提倡個人崇拜的聲音是頑固且陰險的。

福音的後半部分邀請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生活,並讓我們意識到特權不是來自天主,而是來自誘惑者。面對祂的子女,耶穌的父只呈現……謙卑地為弟兄姊妹服務。






誠蒙Fernando Armellini SCJ 供稿以進行分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甲年) — 讚同天父的計劃

聖誕節八日慶祝期第八日 — 天主之母聖瑪利亞節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乙年) — 被潔淨:被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