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苦難主日(聖枝主日)— 死去的麥子要結出生命

 



瑪26:14–27:66


四旬期最寶貴的教訓是:天主並沒有奇蹟般地將基督從苦難中拯救出來。祂沒有阻撓發生在祂聖子身上的不公義和死亡。天主藉著聖子給我們顯示了戰勝魔鬼並非靠奇蹟的介入,而是靠消除作惡的能力,即使需要窮盡一生來完成。天主的邏輯難以被吸收,就如「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難以被接受一樣。

瑪竇特別強調堅拒暴力和使用武器。只有他記錄了耶穌對伯多祿的對話,就是在他以刀劍為耶穌辯護之時:「把你的劍放回原處,因為凡持劍的,必死在劍下。」(瑪26:52)第一、二世紀著名的護教者戴都良論說:「耶穌解除伯多祿的武器,就是從每一位兵士手中解除武器。」數十年後,聖經學者奥力振附和道:「我們基督徒不再手持刀劍;我們不再學習戰爭的藝術,因為藉著耶穌我們都成為和平的子女。」

瑪竇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普世性的救恩。以色列總不能認為自己是唯一和小心守護許諾的受託人。她扮演著主交付給她的角色:預備天國的來臨。現在她是賓客中首批被請來赴宴的人(瑪22:1-6)。遺憾的是,以色列拒絕赴宴。早期基督徒團體所經驗到的為一種痛苦的撕裂,就像一把利劍刺透心靈(路2:35)、「身體上的一根剌」(格後12:7)。這種拒絕的終極表現就是呼喊:「他的血歸在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瑪27:25)。

此句的荒謬解釋導致悲劇性的後果:仇恨、荒謬的指控、暴力,以及基督徒支持迫害猶太人。瑪竇賦予它的意義卻大相徑庭。猶太人選擇了暴力並拒絕了耶穌所宣告的和平統治。聖史想告誡我們重蹈覆轍的危險。

另一件只有瑪竇才記錄的事就是猶達斯之死。這位門徒象徵所有那些跟隨過耶穌一段時期的人。後來他們意識到耶穌並沒有實現他們光榮的夢想和對權力的渴望,便唾棄祂,甚至對祂轉臉不顧。

如果我們能暫時擺脫刻板的印象,我們就能體會到尊重並對這個人的困境心感同情。看來,他在宗徒當中並沒有朋友。當他看到唯一愛他的人死去時,他一定感到非常孤單,無法承受自己的過犯。遺憾的是他離去了,為向不對的人,即那些利用他的司祭,發洩他的悔恨和內心的折磨。若他轉向基督,他的生命必定會改寫。

最後,只有瑪竇談論到把守墳墓的衛兵(瑪27:62-66):他們是魔鬼獲勝的象徵。他們的存在證明義人被打敗,拯救者沉默不言,永遠被關在墳墓裡。這是我們的經驗:邪惡總是給人一種獲得最終勝利的保證,例如將窮人、弱小者和手無寸鐵的人對公義的希望視為夢想。然而,上主卻保證祂始料未及的介入。祂的天使將把每一塊妨礙回歸生命的石頭滾開並坐在上面(瑪28:2)。而奉命捍衛不公義和邪惡的衛兵將因恐懼而逃離祂的光芒(瑪28:4)。




誠蒙Fernando Armellini SCJ 供稿以進行分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甲年) — 讚同天父的計劃

聖誕節八日慶祝期第八日 — 天主之母聖瑪利亞節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乙年) — 被潔淨:被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