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甲年) — 你被揀選是為了一分責任,而非特權



瑪 9:36–10:8


司鐸和修女的數目持續和顯著地下降,那該怎麼辦?答案顯而易見:「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不過,將我們自己限制在這一類基督徒所提倡對福音的註釋是不對的,甚至是危險的。這會使我們認為他們只需致力於團體之間的服務,並假設天主的子民是一群沒有牧者的羊群,沒有被收割的「莊稼」,更因為沒有「收割者」而迷失掉。

十二門徒——現在且說——並不代表司鐸和修女,而是全體天主子民。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狀況如何(已婚或單身;有學問或無知的;強健或軟弱⋯),每個人都要投身建樹天主的國。

揀選十二宗徒的背景出於耶穌對祂的子民的憐憫,因為祂並沒有看見任何人照顧他們:不是政治領袖,也不是宗教權威。他們全部都被追逐自身的利益、自身的優越和前途而被驅散。他們視特權為目標;他們一心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卻忽視了那些饑餓的、病弱的、生活受迫壓和受虐待的人。

耶穌對人的需要和痛楚十分敏感。「憐憫」(splagknizomai) 這一動詞在福音中出現了十二次,它總是用來表達天主或耶穌對世人深不可測的情感。在這段經文中,它應用在耶穌所經歷的感受:祂並沒有置身事外,站在遠處觀看,沒有對祂子民苦苦掙扎的情況漠不關心,反而動了憐憫之心。祂感到一股發自內心的情感。

這顆憐憫之心促使祂作出干預。祂建立新的子民,召叫了十二人,這數字指向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耶穌吩咐祂的門徒繼續履行祂的工作。為此,祂首先要求他們祈禱,因為只有透過祈禱,他們才能吸收天主的情懷。然後祂才給他們權柄去驅逐魔鬼及治好病人。

經文的最後一段,再次喚醒門徒蒙召的使命:「你們去並宣講:天國臨近了。病人,你們要治好;死人,你們要復活;痲瘋病人,你們要潔淨;魔鬼,你們要驅逐。」(7-8節)這就是——很容易可以查證——耶穌祂自己親自所作的(瑪9:35;4:17)。因此,基督徒蒙召將他們所有的精力投到「再現」,使他們的主臨現人間。祂是第一個被派遣來收割莊稼的工人,門徒都是祂的合作者,正如聖保祿所理解的那樣(格前3:9)。

這段經文以一個命令來結束:「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8節)這是在履行使徒性工作時要徹底棄絕任何形式的私自利益的要求。

基督的門徒並不是為了獲得一些個人的利益而工作:受人敬仰、受人尊重、受人推崇,或為了充實自己。正如他的主一樣,他自由地奉獻他的意願。他唯一的賞報便是藉他慷慨地服務和愛他的兄弟而獲得的喜樂,一如他看見耶穌所作的那樣。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主日 (丙年) — 與天主建立新關係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