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甲年) — 背道而行真的很冒險

 


瑪10:26-33


圖密善皇帝開始在小亞細亞迫害不朝拜他的雕像的基徒徒。他們已經到達了忍耐的極限,甚至瀰漫在叛教的氣氛中。瑪竇為了鼓勵他所處的基督徒團體,引用師傳所謂關於門徒必須面對苦難及迫害的話。

對基督徒而言,迫害並非偶然的事,而是無可避免的事實。然而恐懼常常癱瘓基督徒。恐懼表現於害怕失去自身的地位、害怕看見自己的上司威望盡失、害怕失去友誼、害怕自己的財產被剝奪、害怕受到懲罰、降級,甚至被殺。凡感到害怕的都失去自由。感到恐懼是正常的,但是受恐懼支配而被牽制的人卻是不幸的,最終癱瘓自己。

今天的福音,耶穌三次強調:「不要害怕!」宣布福音的人,首先因為基督的敵人引起暴力,就害怕他的使命會失敗。耶穌向他保證,即使面對考驗和苦難,福音將會傳遍普世並轉化世界。縱然他們未必能看見他們以辛勤和痛苦播下光明和良善的種子發芽,然而他們必須培養一種喜樂的信念,相信莊稼會壯出成長並且結出豐盛的果實。

第二種害怕是被虐待,甚至被處死。耶穌邀請我們細想:福音的敵人能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冒犯、冤屈、毆打、沒收財產、奪走生命!是的,僅此而已!沒有任何暴力能夠剝奪門徒唯一永恆的財富:他從天主領受的生命,沒有人可以奪去。

然而卻有一位——耶穌繼續說——需要害怕。就是「能使靈魂和肉身,都陷於地獄的那位。」它不是我們外在的特徵,而是我們一出生便帶著的罪惡。我們多少次因為害怕獨處,醞釀曖昧的友誼,或維持最終會使我們成為奴隸,且阻擋我們生活的關係呢?凡害怕的人都無法完成助他實現人生的事,因而「喪亡」。

迫害使我們常感到害怕是第三種原因。它不僅影響我們,更影響我們周圍那些可能被剝奪必要生存條件的人。對於這個異議,耶穌以回顧對天父的眷顧的信賴作為回應。祂並沒有向祂的門徒保證什麼都不會發生,或他們總是會被驚人的方式拯救。但祂保證如果他們有勇氣保持信德,天主仍會意識到他們真正的善良。

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因為福音的原故而被殺害。即使沒有流血,迫害仍然存在,且無可避免。有時它以侮辱、公開嘲諷公然地表現出來;有時則以隱蔽和偽裝成邊緣化、歧視、排斥這方式表現出來……一個不關心他人的人已經適應了這個世界的原則,可能已經放棄了天主的國卻不得而知。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主日 (丙年) — 與天主建立新關係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