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23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甲年) — 發現寶藏的喜樂

Image
  瑪13:44-52 一名男子在他工作的田地裡遇然地發現了寶藏。他把它藏回去,變賣他所有的一切來買下田地。可憐的農夫被從地裡冒出發光的金色物體的光芒所吸引,立刻直覺到那塊田地下面可能藏有巨大的財富。他不想有任何損失,就決定買下整塊田地。 耶穌所說的寶藏就是天國,就是那些歡迎真福八端的人所經驗到的新體驗。這新體驗是不可估量的,只有那些決定押上自己生命的人才能逐漸發現它。不是要求人去棄絕某些東西,而是棄絕一切。 事實上,這偶然發現的寶藏象徵無償,是天主無償地賞賜予人,而非對人辛勤勞作的獎勵。天國的發現需要徹底的改變,這就是「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的決定的意義。這正是發生在保祿身上的事,他說:「凡以前對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斐3:7-8) 第二個比喻在一些重要的細節上顯得有所不同。與農夫意外地發現寶藏的故事截然不同,商人歷經萬千艱苦才找到珍珠。這兩個發現均代表結局:一個在於好運;一個在於對個人的承諾。商人的行為是一個熱衷於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並且以喜樂充實每一天的圖像。兩個比喻都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天國是天主無償的恩賜;而另一方面,則是人勤奮的成果。 第三個比喻取自加里肋亞海上的捕魚。他們經常以網和拖網來捕獲好魚,但當中也有不宜食用或不潔的。漁夫在海灘上開始進行篩選。因此耶穌說:天國將是這樣。 在這大網中,不只好人和有才幹人的被受歡迎,而是所有人,無一例外。天主的國在今世並非以純潔的狀態呈現。在基督徒團體中,除了善外,邪惡和罪的存在均平靜地被接受。沒有人——儘管是不潔的——應被排除在外或被邊線化。這一世代正是天主慈悲和含忍的時期,「其實是他對你們含忍,不願任何人喪亡,只願眾人回心轉意。」(伯後3:9) 然而,分割的時期將會降臨。在末世,分開的不再是好與壞的人,而是善和惡。只有良善的才能進入天國,所有消極之事首先會被天主聖愛之火焰殲滅。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甲年) — 急躁的人與鎮定的神

Image
  瑪13:24-43 耶穌以三個比喻逐步揭示天國的奧祕,以及解釋邪惡的存在的迷思。 在好種子和莠子的比喻中,家主是天主。祂是撒種的那位,是對好種子的質量負上責任的人。種子被譽為「好」。創世是好的,一如耶穌所宣講的聖言的種子也是好的一樣。 比喻中的仇人指世俗的邏輯。他在夜間趁人睡覺時跑來撒上莠子。莠子(裨子)是一種與小麥非常相似的雜草,它能長達六十厘米高,並長出含有黑色穀粒的穗。它的根與小麥的根交纏在一起,因此要連根拔除而不傷害麥子是絕不可能的。當頭腦因睡眠而失去知覺時、當警惕性鬆懈時、當人放縱輕浮時,仇人就會找機會侵入田間撒下邪惡的種子。 僕人代表著我們。當他們意識到在這世上、基督徒團體和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邪惡時,我們所經驗的反應,正正就如僕人對發現毒麥的存在而感到驚訝和困惑的反應一樣。這番激動的對話顯示僕人們對田地的利益關係和他們對收割的責任。 可是,他們對公義之事的熱情促使他們提出了魯莽的行動。他們急於求成,急於立即剷除毒麥。他們毫不猶豫,想立即進行強力的干預。 而然家主卻沒有失控,他保持鎮定,對這件事毫不感到驚訝。他不為所動,也不像他們那樣焦躁不安。他的回答體現了天主的視野。善惡在這世上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注定要一起成長,直到今世的終結。 讓我們反思一下,邪惡是難以被擺脫的,因為它存在於我們心中。即使我們想讓自己沉入完美的假想中,善和惡總是存在於每個人之中。沒有人是完美的。因此,耶穌敦促我們要以天主鎮定和寬容來思考這件事。 接著的兩個比喻都含有相同的信息:微小的開始與意想不到、令人驚奇的結果之間的不成比例。一粒微乎其微幾乎看不見的芥子,長成一棵高達四尺高的灌木;幾克的酵母能使五十磅的麵粉發酵。當中的對比是何等巨大。 教會最初由一群沒有技能的漁夫和不潔有罪的人開始,成為世上數百萬人的安慰和避難所,這是主的奇蹟。酵母也好種子也好,它們都不知道它們的能力! 聖史以一個耶穌想要實現的目標作為反省來總結這三個比喻:它揭示天主自創世以來對這大地的計劃。首先,家主邀請僕人平靜地接受邪惡常伴隨著善的事實。然後他再責斥僕人的不寬容。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甲年) — 一顆心內的四種心田

Image
  瑪13:1-23 在撒種者的比喻中,我想你們留意一下撒落在貧瘠之地被浪費的大量種子。那些聽了天國的話而又遵行的人所結的果實是比喻的焦點。然而,對浪費——失敗和失望——的堅決主張,是比喻中另一個重要的元素。它反映出世上的一個現實,邪惡似乎比良善顯得更強大、更有效。此外,也要留意它漸進和無情的統治:種子不發芽,發芽的不生長,生長的窒息了。 要更深入理解這個比喻,須知道在耶穌的時代,撒種是在田野尚未被準備好之前就撒下,而非準備之後。農夫在耕地、鋤地、剷除荊棘、消理石頭之前就撒下種子。因此,我們明白到為何種子會落在未經處理的地上。 比喻中的農夫顯然是徒勞無功、浪費種子和氣力。我們很難相信一個田地淪落到如此狀況,能有什麼東西長出來。然而,在撒種之後,他犁地:路徑消失了,荊棘和野草被清除,石頭也被移開,而看似貧瘠的田地,很快就佈滿了玉米,然後是金黃色的穗子。這真是一個奇蹟!祂的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因為祂本身就具有不可抗衡的生命力。 我們大家都曾懷疑在這個腐敗的世代宣揚天主聖言是否有用;對聽而不聽、心硬、只著重金錢、娛樂和瞬間即逝之事的人談論福音是否仍有意義?當這種想法浮現時,正是對蘊含神聖力量的聖言表示信德的時候。 成效不足並非取決於種子或撒種者,而是取決於土壤的種類。 首先,是一顆心硬的心。它就像路邊的土壤,被無數的人踐踏而成。它代表難以被聖言刺穿的心,因為它吸收了世俗的思維模式,適應了當今的道德觀念,並採納了世人提出的價值觀。 然後,是一顆飄忽不定的心。它經常感到興奮,但不過幾天便打回原形。它就像一層薄土覆蓋在一塊大石上,以致種子撒下發芽後馬上就枯乾了。 另有一顆煩躁不安的心,被世間的問題擾亂。它追逐成功和財富,滋養卑劣的夢想。這些擾亂就像荊棘,使種子窒息。 最後,是一顆良善的心。它使福音結出豐盛的果實。 這不是關於四種類別的人,而是每個人內心四種不同程度的傾向。傳道者為了撒寶貴的種子,直到找到理想肥沃的土壤才撒種是不切實際的。好地、荊棘、石頭和乾土永遠都會在一起。對門徒來說,這將成為推動他們富於撒種的動力。很多努力將會白費,但總有一天,這些產物會準時地出現在每個人身上。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甲年) — 「小」是天國唯一承認的尊稱

Image
  瑪11:25-30 今天的福音以一個莊嚴的感嘆開始,這是福音中耶穌為數不多的祈禱之一:「父啊!天地的主宰!……而啟示給小孩子。」耶穌正陳述一個事實:貧窮的、謙遜的和邊緣化的人是最先歡迎祂的釋放之言。他們自覺需要天主的溫柔;他們饑渴慕義;他們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已降臨到他們身上。 在經文的第二段,耶穌說:「除了父之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人認識父。」聖經中的「認識」指「對那人有深刻的體驗」。只有子才能完全認識父。然而,祂卻可以將這種經驗傳達給任何祂想要傳達的人。那麼誰有資格接受祂的啟示呢?當然是小孩子!只要經師和法利塞人一日不肯放棄他們作為「智慧」和「明達」的人的態度,他們就阻擋了天主之愛的真實和賞報的經驗。 這些以色列大師所宣講的宗教已經變成壓迫人的軛。因此,窮人不僅感到自己在世上是可悲之物,更是被天主所拒絕,甚至被遺棄在來世之外。對於這些貧窮、迷失和沒有方向的人,耶穌邀請他們擺脫恐懼和灌輸給他們那令人痛苦的宗教。祂建議說:接受我的法律,概括一切的一條新誡命:弟兄姊妹間之愛。祂並沒有提出更容易和更寬容的道德,而是直接指向倫理規範。遵守「徒有智慧之名」的規定不會浪費力氣,但實際上卻毫無價值(哥2:23)。 祂的軛是柔和的。首先,因為這是祂的;這並非指祂強加於人,而是因為他最先擔負它。耶穌總是屈下身遵從父的旨意。祂自由地擁抱它,卻從未把誡律強加於人(瑪7)。祂的軛是甜美的,因為只有那些接受真福八端智慧的人才能經驗到喜樂和平安。 最後的邀請為:「跟我學習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就是我們在真福八端找到關於貧窮和受壓迫,即使遭受不公義的對待卻不訴諸暴力的人的術語。耶穌對地上所有的窮人說:「我站在你們這邊,我是你們中的一員,我是貧窮和被拒絕的人。」 今天的福音值得個人和團體反省。我們相信什麼樣的神?祂是「智者」之一嗎?或是耶穌啟示給我們站在窮人身邊的那一位?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