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2024

四旬期第二主日 (乙年) — 聖容的鏡像反射

Image
  路 9:28b-36 今天我們讀到基督顯聖容的福音,耶穌帶著一班親密的同伴,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上山祈禱。似乎這不是第一次,或許耶穌正準備他們建立獨自祈禱的習慣,而這與猶太人的傳統習慣載然不同。那天卻有點不尋常,祂「變身」了。祂整個人、祂的衣服、祂的面容,全都在發光發亮。就像祂的人性面紗被移去一會兒,祂的神性就在祂親密的門徒眼前閃耀起來。 無可避免地,這使我們憶起梅瑟如何在山上以十分相似的方式與上主會面。當他回來時,祂不得不用面紗去遮蓋臉上的強光。梅瑟在某程度上反映著天主的光耀。而然耶穌的轉變卻不僅僅是祂的面容,而是祂整個身體。這些都是與主相遇的人會發生的轉變。 同時,門徒享受著梅瑟和厄里亞與他們在一起的經驗,這是多麼令人狂喜欣快啊!他們想在那裡搭帳棚鎖住那一刻,就好像自拍或載圖般,永遠保存停留在那一個經驗中。我的朋友Paulson神父 (CMF) 將這一刻抽述為:「將經驗聖殿化」。他們想保存這個經驗,這就好像有人試圖把尼加拉的霧氣捕捉到樽子裡去,或像舊時的孩童遊戲想要把陽光放進火柴盒一樣,可惜都是徒勞無功。 他們的建議來自一場夢。聖經中的「夢」形容對情況的嚴重性缺乏意識。我們讀過睡著了的女童、管家、僕人和在革責瑪尼園睡著了的門徒,這些全都指出他們未有識別到當時的嚴重性。永遠活於光榮中是耶穌受伯多祿的試探之一,但耶穌沒有理會。耶穌後來告訴他,祂將被迫害致死。耶穌顯聖容後,便帶著他們下山回到現實中。 本文除了神學上的默想外,也值得思考一下:我們的樣子在甚麼時候看似天主的面容?甚麼時候我們向別人反映著天主的神光?別人甚麼時候開始反思他們看見了天主?這需要我們有一個巨大的「實體轉變」(transubstantiation)。這是我們用來形容在彌撒中餅酒藉著被祝聖而產生的實體轉變:餅的整個實體被轉變成為基督身體的實體;酒的整個實體,被轉變成為祂寶血的實體(天主教教理1376)。當我們的實質轉變成為神性的形象時,這種實體轉變就發生在我們身上。當我們如同基督一樣思考和感受,我們的實質就會轉變。當我們如同基督一樣行動,我們的外貌就會轉變。 德蘭修女就養成了這種神聖的面容。有人跟她說:「給我一百萬美元,我也不會做你所做的那種工作。」她回答說:「我也不會。但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在他們每個人身上看到了基督受苦的面容。」這些窮人中,有些稱德蘭修女為神、女神,或其他相等於神的稱號。...

四旬期第一主日 (乙年) — 當你獨處時所面對的心魔

Image
谷 1:12-15 瑪爾谷在今天的福音給我們記述了基督受試探的故事。 人們常常質疑到底耶穌是否受過考驗或試探。 考驗是指一種檢驗產品的彈性和質量,或人是否能承受下一個級別的壓力的方法。在這個案例上,是聖神引領耶穌到曠野裡去。天主不會煽惑人犯罪,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耶穌在開始祂充滿挑戰,且最終將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工之前,這只是耶穌為找到力量的一次考驗而已。 曠野明確地喚起以色列人在西乃曠野四十年的考驗和失敗記憶。以色列人失敗的地方,正是耶穌克勝的地方。四十年也指一代人的一生,這個線索指出耶穌一生將會經歷無數的考驗。 曠野是一個隱喻,意指你完全獨處的情況。一個人的真面目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會顯露出來。在沒有觀眾鼓掌,裝束都除去,所有表演都消失時,人就會成為真正的自己。正是這個時候一個人的真面目才會顯露出來。當一個人在面對自己的心魔、自己的弱點時,就可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按自己的價值觀進行不正當的談判。耶穌經常在祂的行動中選擇退到曠野去。當人們在尋找祂時,祂卻獨自在祈禱。當人們想立祂為王時,祂遠離了所有的同伴。有時當祂尋求安慰時,卻被唾棄。在革責瑪尼園的時候,祂想從門徒身上得到一些安慰,可是他們的心神卻沒有與祂同在。有時耶穌選擇了曠野,而有時曠野卻找上了祂。 在聖經中,試探的故事沒有觀眾,也沒有目擊者。耶穌獨自一人在曠野中。這件事只有門徒從耶穌那裡得知。耶穌知道祂的勇毅在那裡受到了考驗,祂的價值觀也同樣受到考驗。顯然,祂希望門徒能夠從祂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因此祂才選擇向他們分享這則故事。 瑪爾谷省略了的部分與他在敘述中選擇記錄的內容同樣重要。為何他沒有講述耶穌戰勝了誘惑呢?當我們看看下一段關於野獸和天便的句子時,就會得到答案。他們繼續與祂在一起,直到祂藉著死亡和復活戰勝了邪惡。使用「生畜(動物)」和「野獸」一詞的象徵意義通常具有不同的含意。「生畜」是指物種,而「野獸」則指動物的惡性。因此這裡的邪惡更指向祂生前必須與之共存的心魔。而這裡的天使則代表祂一生中所得到的安慰。 為每位領了洗的人或門徒來說,這也是一個指標。當你選擇按福音的價值而生活時,你必定會受到試探和考驗,與此同時你也會得到安慰。那些隨波逐流的人永遠不會感受到挑戰或考驗,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價值觀可以被考驗! 祂真正的考驗在後頭。在革責瑪尼園,祂受到試探要擺脫天父的計劃。如果祂在之前獨處時的考驗中失敗的話,此刻...

常年期第六主日 (乙年) — 被潔淨:被醫治

Image
  谷1:40-45 今天的福音與治癒一個痳瘋病人有關。曾經有一段時間,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被稱為痲瘋病人, 這好比 他們的職業,如同被稱呼為醫生或律師一樣!幸而人們對此病有新的理解,而痲瘋病人一詞也再沒有被使用。現在痲瘋病可以透過藥物獲得治癒。可是在耶穌的時代卻並非如此,患有此病的人會被社會驅逐,身上的傷痕亦揮之不去。 那時還沒有藥物可治療痲瘋病。眾多皮膚類的損傷亦可能被視為痲瘋病,而處理這種疾病的方法就是隔離,直到司祭宣佈感染者已經潔淨。司祭的工作就是檢驗每宗個案,並宣佈那人在禮儀上潔淨與否。在宣佈前,那人實際上可能是潔淨或不潔,然而附有潔淨禮的宣佈卻至關重要。 在福音描述的事件中,這人的請求是潔淨我,一種宣告他潔淨了的禮儀,好讓他恢復社交活動。我們深入查看舊約有關潔淨的法律,就會發現患有一些皮膚症狀的人可被視為潔淨,尤其是司祭認為那病不具傳染性的話。使人潔淨不等於醫治。使人「潔淨」好比法庭宣告某貪污腐敗的行為不成立,它未能指出嫌疑人有沒有行賄,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那人有罪已而。這人希望耶穌宣告他為潔淨,然而耶穌所做的卻是讓他真正的痊癒。在馬爾谷福音中,我們常看到耶穌致力於治癒人的內心。當一個癱子被帶到耶穌跟前時,耶穌首先赦免了他的罪,使他內心得到真正的治癒,然後才處理他的外在癱瘓症。 耶穌叫那痲瘋病人去給司祭檢驗以宣告他為潔淨。文章並沒有提到他去見司祭以宣告他為潔淨,這可能觸犯了潔淨禮。內在獲得治癒的人再不需要外在的潔淨宣告。真正痊癒的感受比被宣告為潔淨的感受更好。 這與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亦有關聯——過真正的聖潔生活而非被認為是聖潔的。不潔的人可以表現得聖潔,然而心理上卻懷著惡意和邪念。耶穌稱這些人為「石灰刷白的墳墓」,外表光鮮亮麗,內裏腐敗惡臭。耶穌在其他場合也曾談論過這種內在的潔淨。在馬爾谷第七章,耶穌與法利塞人辯論潔淨的問題時,我們驚訝地發現法利賽人抱怨的不是門徒的衛生問題,反而是潔淨禮的問題。即他們關心的不是健康的個人生活,而是傳統。某些地方失去了重心點,但他們卻繼續著眼於外在行為。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點,只要看看彌撒時司鐸在獻禮前的潔淨禮就足夠了。司鐸念:「上主,求你洗淨我的罪污,滌除我的愆尤。」倒在他雙手的水不足以清洗他的手使他潔淨,這象徵靈性上的潔淨。司鐸在獻禮前其靈性要潔淨。即使他沒有此等潔淨,他仍然可以舉行禮儀和清洗雙手。耶穌此時強...

常年期第五主日 (乙年) — 不要馴化神聖的使命

Image
谷1:29-39 在今天的福音裡,我們在伯多祿岳母的家找到耶穌。馬爾谷按他的習慣,順便提供了一些關於祂從哪兒而來的訊息。耶穌才剛從會堂走出來就馬上開始醫治百姓。耶穌從祈禱之所獲得力量後就把它用在病人身上是值得我們留意的事。這正好提醒我們要把每天或至少每個週末從祈禱之所(聖堂)收集到的靈性能量,用來治癒我們的家人和與我們有關聯的人。我們的話語以及接觸都必須能夠治癒與我們相遇的人。 耶穌在房子裡所做的事同樣以一個有趣而細微的軼事來描述。在當時,人們被要求遠離病患,不要接觸他們。但耶穌卻偏偏去接觸伯多祿生病了的岳母。耶穌不怕疾病會玷污祂,就像醫生接觸病患卻不會生病一樣,因為他們有一定的知識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耶穌在其他情況下也觸摸過不該接觸的人。當那個癩病人前來請求耶穌醫治他時,耶穌摸了他便痊癒了(谷1:40-45)。根據猶太法律,他必須被隔離直到晚上,或很多時直到七天之後。另一個相似的情況發生在一個患血漏的婦人觸摸耶穌之後(谷5:25-34)。耶穌顯然違反了舊約中取潔的法律(戶19、助11)。祂的作為是多麼的大膽啊!不過這並非要鼓勵任何人躲開自我保護的規定,反而是要顯出耶穌對祂自己的安全標準有一定的確定性。祂是聖潔的,沒有任何事物能夠玷污祂。 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靈性滲透。一股靈性能量從較高的聚集點流到空洞之處,或較低的點。邪魔永不可能聚集到足夠的能量去玷污或感染宇宙的主宰。若我們的靈性能量較低,那麼外在的邪魔就會滲到我們之內。 對耶穌來說,在伯多祿岳母的家是忙碌的一天,即使在日落之後祂也沒有停止事工,人們繼續前來求醫。整個城鎮的人都圍繞著祂直至夜深。祂賺了一夜好眠。然而第二天早晨,當門徒以為又到耶穌的「工作時間」,卻不見祂的蹤影。祂正在祈禱,與天父會面的使命中。現在我們認識到祂的靈性能量的源頭。 今天福音中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地方就是門徒的行為。當有人生病時,他們諮詢耶穌,幫助病人來到耶穌跟前。他們都獲得痊癒。門徒感到有什麼重要的事正在發生,他們享受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人們傾向把耶穌留在他們的城鎮,且無意識地把祂當成本地的醫師。耶穌卻從人們期望的陷阱中脫身而去。祂與天父共同決定,祂靈必不會被馴化在一個狹小的地方,而是要到往普天下去醫治世人。門徒卻多次試圖馴化耶穌在他們的思想框架下。在增餅奇蹟後人們想立祂為王,門徒也喜歡這個主意。在耶穌統治耶路撒冷時他們想謀個一職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