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五主日 (乙年) — 救贖的苦難:一粒麥子死去以拯救多人



若 12:20-33


耶穌在受難前最後一次來到耶路撒冷。祂榮進耶京後,耶路撒冷的領袖便密謀如何鎮壓這個可能會起議的加里肋亞人,以保存他們的權力平衡,同時提防羅馬人完全接管他們。

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上,耶穌去了拉匝祿的家,而我們在那裡看到猶達斯公然地反對耶穌怎樣處理香液一事,以及他如何以照顧窮人為藉口與祂爭辯。從那時起背幕已設好,那些在光榮最終幕擔演的人都紛紛扮演著他們的角色。

在今天的福音,我們看到希臘人透過兩位宗徒接近耶穌。有趣的是,那兩位宗徒的名字是希臘名字。從希臘人來訪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中,耶穌看到了祂的團體未來的模樣。當他們到達耶路撒冷時,耶穌讀懂祂最後的救贖行動的時辰到了。祂意識到自己不再只是一位加里肋亞的領袖,此刻前來尋找身處耶路撒冷的祂的人是希臘人。希臘人代表後來將進入跟隨祂的人的團體的非猶太人。邊界已被跨越;界限被已衝破,祂正走向「全球」。然後有聲音自天上來:「我已光榮了我的名字,我還要再光榮它。」耶穌告訴希臘人這聲音是為他們而來的,以確認他們在逾越節的朝聖旅途上與真神相遇了。

耶穌的其中一個「煩惱」,或更好說「極度痛苦」,就是關於「光榮的十字架」。祂受誘去逃避它。祂幾乎要大聲辯論是否要接受在十字架上的苦杯。然後祂公然決定,他會接受十字架上的光榮過程,因為祂明白到祂的使命與這個過程息息相關。接著,祂對即將來臨的苦難作了最後的預言。祂將這種犧牲比喻為一粒麥子的果實,麥子腐爛後賦予許多穀物生命。除非人願意犧牲自己走這一趟腐朽(受苦和死亡)的過程,不然不會結出靈性的果實。整個救贖苦難的靈性宏偉建構就是建基於這個思想上:犧牲和苦難將帶來救贖。

值得我們深思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十字架是無可避免的嗎?是耶穌親自選擇的嗎?還是偶然的決定?或是強加在祂身上的?福音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十字架是耶穌自己選擇的,比拉多只是扮演著執行天主的決擇的角色而已。這是基督君王的選擇,君王的決定。地上的統治者只是執行者罷了!若耶穌沒有作出這樣的選擇,那麼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就與祂身旁的兩個強盜無異。十字架是統治者給他們的懲罰。相較之下,耶穌自願承受苦難的決定才是使其帶來救贖性的原因。要使苦難具有救贖功效,必須是出於自願和出於愛!

默想耶穌如何勇敢地實踐祂所宣講和教導的精神,將大大地促使我們基督徒的決心。祂認為為了這些精神而犧牲生命是值得的,而祂所樹立的榜樣被許多殉道者效仿跟隨,他們喜樂地為他們所相信和為活出的福音精神走上死亡之路。耶穌教訓我們,不要為值得活下去的事而活,反而要為值得死去的事而活。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甲年) — 讚同天父的計劃

聖誕節八日慶祝期第八日 — 天主之母聖瑪利亞節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乙年) — 被潔淨:被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