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聖體聖血節 (乙年) - 血緣關係



瑪14:12-16, 22-26


今日福音的引言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源自舊約的象徵:無酵餅和逾越節羔羊。細究這兩個象徵,將為我們提供基督聖體聖血節神學上的連結。

無酵餅是以色列人自他們吃瑪納(出16:33-34)以來就一直保存在約櫃內的麵餅,就是天主不斷的眷顧的標記。在耶路撒冷的至聖所內,曾經存放著十二塊無酵餅,每逢安息日就會換上新的,而舊的則會被司祭吃掉。可是我們不能說天主教保存聖體的傳統源自於這個慣例,因為教會早期的文獻記載著,聖體是為分送給病者而保存的。不過今天聖事的保存是天主渴望與人類永遠生活在一起的象徵。

而另一個象徵就是逾越節羔羊。在最後晚餐中最值得留意的是,見不到逾越節晚餐最不可或缺的羔羊。毫不起疑的讀者便會問:「我們舖設好餐桌和麵餅了,逾越節的羔羊在那裡呢?」那隻犧牲的羔羊就是耶穌祂自己,所以沒有其他羔羊在場。在最後晚餐時,無酵餅和羔羊合而為一。「這就是我的身體…」逾越節羔羊和猶太人慶祝贖罪祭而祭獻的羔羊是不同的。贖罪祭所獻的羔羊是代罪羔羊。若望福音(若1:29, 36)和致希伯來書(希9)中指向基督的羔羊就是這隻代罪羔羊。然而,從今天的馬爾谷福音的脈絡中可以看到,他所謂的羔羊是巴斯卦(逾越節)羔羊,即那隻把人從埃及的奴役(罪惡的象徵)中釋放出來,領到應許之地(永生)的羔羊。

正如基督所述:「這就是我的身體,你們拿去吃。」它的整個含意就是「我就是逾越節羔羊,吃我的肉,你就能從罪惡(埃及)的奴役中得到救贖,獲得釋放自由。」逾越節羔羊就是在「誰吃我的肉,飲我的血,就永遠活著」這個背景之下。

基督聖體聖血節喚起天主教信仰的四個獨特面向,它們全都是源自聖經的基礎:一、聖體聖事是一種犧牲;二、聖體聖事是一個盛筵;三、聖體聖事是一個盟約;四、聖體聖事是基督的真實臨在。

聖體聖事中的麵餅被稱為「主」(host,準備筵席的主人家),亦即「犧牲者」(victim)。這個術語指向聖體聖事的犧牲性質,就是基督為使人類的罪獲得永恆的寬恕而犧牲。這個犧牲祭獻的概念源自《肋未紀》第十六章,以及在《致希伯來人書》第九章中所提及的贖罪祭的代罪羔羊。百姓的罪藉由禮儀被轉移到羔羊身上,然後羔羊被宰殺以示百姓的罪得到消除。禮儀的第二部分就是把犧牲了的牲畜的血灑在參與者身上,作為立約的標記。在新約中,藉著聖體聖事,人類的罪惡被轉移到羔羊(基督)身上,羔羊被宰殺後,天主子民分享祂的血作為新約的建立。在一般的祭祀中,某人會揀選祭品作為祭獻之用。然而在聖體聖事中,耶穌親自選擇成為我們的祭品。當祂獻禮時,祂把自己的體血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而祂自己也成為禮儀中的司祭。

聖體聖事是一個盛筵。基督分享祂的身體供人吃…這是愛的最高表達。與某人一起吃飯表達出非常親密的友誼。當一個人用自己的體血餵養自己的朋友時,再沒有比這更偉大的愛情了。

想要與人類永遠生活在一起的人,選擇以聖體聖事的形式活在人類之內。就像食物被消化並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一樣,基督以餅和酒的形式使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的體內存留著從上賜予的我們飲食所帶來的力量。

聖體聖事是一個盟約。正如我們在前面反省到,盟約是由基督的血所印證的。這是最具挑戰性和高風險的盟約。耶穌把祂的身體留給了脆弱、犯罪的人類手中。祂冒著不被尊重、被褻瀆和被破壞的風險,慷慨地獻出自己的身體。然而祂甘願冒這個險,把自己的體血獻給全人類。藉此擴展開來,每個人都必須被尊為聖,得到尊重。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甲年) — 讚同天父的計劃

聖誕節八日慶祝期第八日 — 天主之母聖瑪利亞節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乙年) — 被潔淨:被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