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十一週 (乙年) — 我們的人生哲學



谷12:28B-34


今天的福音經文是關於舊約法律的一次非常積極的辯論。這場辯論的背景,對於理解這個文本和時代意義,至關重要。

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沖進聖殿,驅趕商人。問題立即出現:人們開始質疑祂的權威。從那個時候開始,耶穌不斷與黑落德黨人,法利賽人和撒杜賽人,以及一些政治機會主義者爭論。先前所有的辯論都是為了誘捕耶穌,因為在耶路撒冷的猶太領導人不喜歡這位從加里肋亞來的拉比。他們很可能害怕這個加里肋亞拉比的火花,在猶太團體內引爆一場不可能戰勝羅馬人的戰爭。

今天,法學士與耶穌辯論,但是,他並不打算陷害耶穌。相反,他很有禮貌,似乎對這拉比的教義很感興趣,想要學習。他提出的問題是:“在法律書中,哪一條誡命是最大的?”答案很明確:“你要全心,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如同愛你自己一樣,愛你的近人。”法學士對這個答案不僅印象深刻,也很欣賞這個答案。他也自發尊重祂。耶穌也很欣賞這人,說他離天主的國臨近了。

這個答案講述實踐愛德的方法。這與人所具備的全部能力休戚相關。我們在靈性上表達愛(以心神去愛),以創造力傳遞愛(以全意去愛),要親身的行動表達愛(以全力去愛)。這些短語重新定義了某種奉獻行為 —— 以理性,具有創造性的方式,親身進行表達的行為。如果把心神看作這些愛德行為中的某種行為,這樣生活的門徒, 便是不完美的門徒。耶穌多次質疑他們迷失法律的一些細節,以僵化和繁重的方式,踐行法律。

法學士的提問,在我們的耳邊,不斷回蕩。這個提問可以改成“我的生活本質是什麼,我的人生哲學是什麼?”或者“今天,人類的人生哲學是什麼?”自法國大革命以來,自由,平等和博愛,成了大多數國家賦給人民的基本權利。然而,我認為信仰和實踐之間,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可以發現錯誤的傾向,這讓我們自己“更加平等:,我們總是找理由使自己給於他人我們自己享有的自由,使自己可以免於平等尊重他人,使自己免除以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人,使自己免除以宗教,種族,膚色和許多其他原因的名義,同他人建立兄弟般的關係。

這個問題,也可以是對基督宗教本質的提問。這也是有關愛,寬仁,憐憫,自作犧牲的愛的提問。但是,脫離福音經文那種理想化的愛,何其容易。習慣性的,按照教會的教導,試圖表示愛,遠遠不夠,而是要不斷重複對福音理想化的愛作出個人承諾。所有的愛,都有情感,而非只是一種偏情。這是一種有教養的美德,也是一種堪當實踐的價值觀。我們想要愛的時候,不需要基督徒去愛,也不需要一個訓練有素的基督徒去愛。

這也是我們賴以為生的二分法則的思考方式。雖然我們宣講福音的價值觀,但是, 我們可能離實踐福音的價值觀,還很遙遠。支配我們生活的哲學,可以歸結為一個更簡單的問題。每當我們作出消費,建立關係,花費時間作出選擇的時候,我們拿什麼來篩選我們的選擇?當我們感性的活於當下,就不會篩選我們作出的選擇。

有些人以關心近人(他人),對自己作出的選擇進行篩選。他們確保能有一些東西施捨給窮人。有些人拿保護世界作為篩選自己所選擇生存的環境。除非我們按照福音的價值觀,很好的篩選自己的選擇,我們就不能自稱自己是訓練有素,成熟的門徒。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主日 (丙年) — 與天主建立新關係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