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 2024

將臨期第一主日 (丙年) — 使混沌和秩序回歸如常

Image
路21:25-28, 34-36 將臨期已經來到,新的禮儀年已經開啟。福音經文繼續給我們帶來救主第二次來臨的訊息,這與我們在禮儀年尾聲的兩個主日聽到的福音經文非常相似。讀經一是有關默西亞誕生的預言,這給將臨期的讀經定下了基調。 正如我們在幾周前看到的那樣,有關救主第二次來臨所用的語言洋溢著默示的敘述風格。福音經文預言了那在天上、地上和大海內發生的劇變。這提醒我們:大地和海洋固定其邊界,給太陽和月亮寫下發光和地點之前,在起初,一切都混沌的。福音經文中描述的大災難邀請我們對這個將臨期進行反思,把這個降臨期看作整個受環境災難和混打擊的受造界的希望時刻。福音經文邀請我們:在這混沌時刻抬起頭來,因為救贖已經臨近了。 我們的世界之所以回到混沌的時候,是因為我們對環境過度開發;我們錯對了世界,草率地掠奪了它的全部資源。我們違背了本性所蘊含的神聖法則,這導致了混亂的產生。我們在違背本性的法則以後,也會面對與亞當和厄娃相同的心理狀態。天主也曾是他們旅途中的同行者。他們違背本性法則以後,開始懼怕天主。我們也是如此。我們也開始敬畏自然界。加音,當他殺害自己的兄弟以後,意識到:世上的一切都會對自相殘殺的人進行辱駡,於是他躲了起來。我們違背天主的法律時,也會害怕大自然會轉而反抗我們!事實上也確是如此。 亞當和厄娃試圖用幾片葉子遮掩他們新近發現的赤裸和脆弱。當我們的輕率和弱點暴露出來的時候,我們也會試圖採用迅速的修復手法,徒勞地遮掩他們。我們內心的和諧受到破壞,其暴露出來的正是人性的貪婪和貪得無厭。只用幾片葉子在外面把它們遮掩起來,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糕。這好似神話故事中的鴕鳥一樣,在自己無法逃脫的情況下,意圖把自己的頭埋進沙子裡,企圖逃避。它相信,只要把自己的頭藏起來,威脅就會消失不見!威脅始自我們的內心,始自我們的態度。全人類都應有這樣的變革,關懷我們的世界。將臨期是一個希望的時刻,讓我們重生,重建我們與他人和大自然的破碎關係。 要從混沌中開始復原,就要把你的目光固定在那將要來到的救主身上。祂的訓導是:挺直,抬頭,因為救恩臨近了。這使我想起航海小說中的那個試圖在船的桅杆上綁上旗子的小男孩,我不確定這本小說是由托爾斯泰(Tolstoy)所寫,還是別人寫的。那是一艘遇上暴風雨的小船。狂風撕破了船上的旗子,因此,應當立即更換,好能表明這是一艘友好的船隻。那在甲板上的水手把船的桅杆...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乙年) — 來自十字架的大赦

Image
  若18:33B-37 在禮儀年的尾聲,我們慶祝基督的君王和完全得勝。今天的福音取自聖若望福音:這段福音經文顯示:耶穌在接受比拉多的審訊時,祂被顯示為王。耶穌給比拉多解釋說:祂的王國不屬於這個世界。比拉多發現,祂對世俗的國家不構成威脅。在判決書上,比拉多稱耶穌是猶太人的王。由於比拉多所代表的是羅馬皇帝,因此他所做的就是這個世界的君王承認耶穌就是君王,雖然猶太人反對耶穌的皇家頭銜。我們通過解析這段福音,就能一窺基督是怎樣在受審的過程中扮演國王的角色,祂又是如何教導比拉多若干真理和一個不屬於這個世界的王國的事情。耶穌要十字架上扮演充當君王,赦免強盜和士兵,祂把寬恕立作祂王國的記號。不幸的是,祂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痛,祂寬容的王國形象,往往被人模糊化,時常被顯示為無情的判官。 為基督而言,王權似乎有點太牽強了,祂避開人們想要使祂為王的每一次嘗試。哪裡有王國存在,哪裡就需要有人成為國王,哪裡就有需要受到統治和審判的百姓。耶穌並不是這樣的,祂出身貧寒,生活條件惡劣。雖是如此,祂還是被尊稱為王。關於基督為王的默想,使我想到有關神之子普羅米修士的故事。他帶來了火(天鄉的良善)與人類分享,因他過富有同情心,神無情的懲罰他。在印度神話中,有一個關於乾闥婆 (Gandharva)(印度版丘比特)的故事,他必須姦污人類貞女,才能回到天堂。有一次,乾闥婆 (Gandharva)與某個貞女墮入愛河,他拒絕姦污那個貞女,拒絕重返天堂,因此,他因違背天道而受處罰。君王基督是另一則君王(天主)之子的故事,祂降生成人,拯救世界,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使聖詠成義,祂當以凱旋得勝的君王姿態,再次來臨。我們都陷入在失意時刻編造凱旋得勝的故事,以此滿足我們的心理需求的陷阱。我們很難想像,基督第二次來臨以前,祂寬恕所有折磨祂的人,使他們患上雙重人格障礙,然後,祂充當復仇君王的角色,摧毀祂所有的敵人! 戰爭中,君王至關重要。以色列需求的君王,就是一個引導他們作戰的君王!在戰爭中落敗的一方,會自行描述自己的故事。那凱旋得勝的一方會進行另一種敘述,為他們共同經驗過的心態賦予意義。在初期教會內,王的地位消失,或讓位給民主和其它現代形式的政權時,就突顯了基督君王的莊嚴性。在這個世界,有許多君王都是天主教徒!在以後的神學思考中,我們發現:基督被人重新設想成一種民主精神,這是由人內演化而來,正如泰爾哈德·德·查爾丁(T...

常年期第三十三週 (乙年) — 個人眼界的劇變

Image
  谷13:24-32 我們接近禮儀年的尾聲。因此,讀經開始邀請我們默思末世的時間。這些讀經通常出自默示性的言語,常描繪預表世界末日的大災難和動盪。 馬爾谷在寫這部福音的時候,那時期的基督徒已經處在混亂中,耶路撒冷的聖殿極有可能已被摧毀,他們知道世界正在分崩離析。在那些令人絕望的時刻,馬爾谷鼓勵基督徒相信天主定會再度來臨,因為他們的信德,他們始終保守希望,定會得到還報。 今天的福音經文涉及兩樣事。首先是公義和不公之間的審判,天使從大地四極聚集義人。其次:福音經文談到預示這場災難行將終結的徵兆。我們的地球,整個世界,定有終期。但是,我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發生。它按照於固定的軌跡結束。然而,我們對地球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可能會加快我們被毀滅的進展。因此,保護資源,至關重要。我們必須記住:我們在世上所享受的,就是我們後代子孫需要償還的貸款。 我們每人的結局比世界窮盡還要臨近。我們要如何看待那終結時刻,默思當下,至關重要。天堂和外部世界可能沒有動盪,我們的情感視野和有關係中存有動盪。那麼,我們要如何應付這些困難時刻?我們五內發生動盪的時候,如果我們能保持希望,我們定能感受到天主的堅定幫助。如果我們的情緒發生波動,我們就很難確認,天主就在我們身旁,隨時提供幫助。 耶穌也邀請我們正確閱讀時代的徵兆。對徵兆進行錯誤的解讀會使我們得出錯誤的結論,做出錯誤的反應。我取用之前反思中的一個例子。一個頭痛的患者去看醫生,醫生認為那人患的是偏頭痛,但是,那人患的是腦出血。由於醫生誤讀了那人的生命體征,那病人死了。我們需要瞭解我們的心神,身體和心理成長或遲緩的徵兆,每日對這些徵兆做出回應。那存在我們性格中的這些元素並非一成不變的;它們或是在改進,或是在惡化。瞭解這些徵兆,對這些徵兆做出積極的回應,就會使我們不斷成長。 瞭解這些屬靈的徵兆,需要我們在心神上保持醒寤和更深沉的信仰。瞭解這些屬靈信號,最重要的步驟之一下就是接觸自我。花費一些時間冷靜地與自己相處,切斷源自媒體螢幕以及別的媒介外部信源,是我們關注我們的一生中是否存有是非的最佳方法。如果我們每天有這樣瞭解我們生命中的屬靈徵兆時間,我們就會精于解讀屬靈徵兆,如果有人要求我們給出建議,我們這樣做,才有意義。 也可用類似的模式檢驗我們全家的精神狀態。我們需要找時間聚在一起,好能自由交談,彼此聆聽。這樣的互動就會顯出全家精神狀...

常年期第三十二週 (乙年) — 絕對虔誠

Image
谷12:38-44 今天的福音經文和第一篇讀經,都是我們要從寡婦的生活中吸取的教訓。在福音經文的第一部分,耶穌講述了這個寡婦是如何被經師虐待的。經師是猶太人的書記員和法學專家,他們的工作通常是支持法利賽主義(Pharisaism)。他們也被稱作陪審員。耶穌一定是指:寡婦一定是在法律事務中受到了剝削。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段經文,這就會讓我們思考,耶穌為什麼是指著那個寡婦說的。耶穌本可以更好的指著那些受到剝削的窮人或孤兒去說,他們常被分類為“雅威的窮人。”(“poor of Yahweh.”)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仔細流覽法律書(Torah),你就可以發現:寡婦無權擁有任何土地和財產。如果她沒有孩子,她就有可能流落街頭。因此,耶穌所擔憂的,就是這些已被法律置於不利地位,受經師虐待的人。經師做了這些不公的事情以後,他們毫不遲延進行了冗長的祈禱,居於社會上顯眼的位置。耶穌提出的,並不是一個尋常指控,耶穌是在系統性的挑戰那些使手無寸鐵的人處於不利地位,使剝削者占首位的社會制度。人性依舊,人員類別發生了變化。窮人,以及貧窮的國家,即使有保護他們免受剝削的法律制度,他們依舊受到更多的剝削。 在福音經文的第二部分,耶穌藉著舉出一個可憐的寡婦,她把兩個硬幣投到銀庫的例子,以此解釋經師以及任何處於社會指導層的人,他們在天主之國,毫無價值。耶穌說:她所獻的比富有的大司祭還多。祂指出:天主國衡量的是愛和信賴,而非數量。人在天主面前成了義人,並非是他奉獻的數量,而是因為他對天主所懷信賴的品質。在葡萄園的比喻中,耶穌也採用相同的衡量時間標準。按照天國的標準,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在教會內度過時間的長短,而是一人為天主之國服務的獻身精神。按照這個衡量標準,人工作一個小時和工作八個小時,所獲得的獎勵完全相同。 想要理解兩個硬幣的意涵,我們就需要極其仔細對人的行為進行分析。你去教堂的時候,如果你有兩張十美元的紙幣。收取奉獻的禮袋遞來的時候,你放進去了什麼?你留下一張紙幣,用於突發情況,公車費,計程車費,購買一瓶飲料,你可以拿它當作當天餘下時光任何事務的儲備金,把另一張十美元紙幣放進去。我們進行奉獻以前,在我們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是自由地進行選擇。在仔細考慮這些想法以後,你會把這兩張十元紙幣投入奉獻禮袋嗎?如果是我,我只會放進去一張十美元紙幣。我們發現:這位寡婦實在偉大。她並非無意識的,自發性的奉獻,而是做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