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乙年) — 來自十字架的大赦


 

若18:33B-37


在禮儀年的尾聲,我們慶祝基督的君王和完全得勝。今天的福音取自聖若望福音:這段福音經文顯示:耶穌在接受比拉多的審訊時,祂被顯示為王。耶穌給比拉多解釋說:祂的王國不屬於這個世界。比拉多發現,祂對世俗的國家不構成威脅。在判決書上,比拉多稱耶穌是猶太人的王。由於比拉多所代表的是羅馬皇帝,因此他所做的就是這個世界的君王承認耶穌就是君王,雖然猶太人反對耶穌的皇家頭銜。我們通過解析這段福音,就能一窺基督是怎樣在受審的過程中扮演國王的角色,祂又是如何教導比拉多若干真理和一個不屬於這個世界的王國的事情。耶穌要十字架上扮演充當君王,赦免強盜和士兵,祂把寬恕立作祂王國的記號。不幸的是,祂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痛,祂寬容的王國形象,往往被人模糊化,時常被顯示為無情的判官。

為基督而言,王權似乎有點太牽強了,祂避開人們想要使祂為王的每一次嘗試。哪裡有王國存在,哪裡就需要有人成為國王,哪裡就有需要受到統治和審判的百姓。耶穌並不是這樣的,祂出身貧寒,生活條件惡劣。雖是如此,祂還是被尊稱為王。關於基督為王的默想,使我想到有關神之子普羅米修士的故事。他帶來了火(天鄉的良善)與人類分享,因他過富有同情心,神無情的懲罰他。在印度神話中,有一個關於乾闥婆 (Gandharva)(印度版丘比特)的故事,他必須姦污人類貞女,才能回到天堂。有一次,乾闥婆 (Gandharva)與某個貞女墮入愛河,他拒絕姦污那個貞女,拒絕重返天堂,因此,他因違背天道而受處罰。君王基督是另一則君王(天主)之子的故事,祂降生成人,拯救世界,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使聖詠成義,祂當以凱旋得勝的君王姿態,再次來臨。我們都陷入在失意時刻編造凱旋得勝的故事,以此滿足我們的心理需求的陷阱。我們很難想像,基督第二次來臨以前,祂寬恕所有折磨祂的人,使他們患上雙重人格障礙,然後,祂充當復仇君王的角色,摧毀祂所有的敵人!

戰爭中,君王至關重要。以色列需求的君王,就是一個引導他們作戰的君王!在戰爭中落敗的一方,會自行描述自己的故事。那凱旋得勝的一方會進行另一種敘述,為他們共同經驗過的心態賦予意義。在初期教會內,王的地位消失,或讓位給民主和其它現代形式的政權時,就突顯了基督君王的莊嚴性。在這個世界,有許多君王都是天主教徒!在以後的神學思考中,我們發現:基督被人重新設想成一種民主精神,這是由人內演化而來,正如泰爾哈德·德·查爾丁(Teilhard de Chardin)深信的那樣。

君王採用命運和規條宰製他的王國。判斷國民遵守這些規則,取決於他們是否屈從。那些怠於服從的,他們就要被迫受因他們未服從當受的懲罰。那些反對君王的,他們被指控犯有煽動叛亂罪,往往往會被處死。對這個王國的敘述巧妙地被轉移到天主之國和基督的王權上。但是,許多時候,有意無意的,我們對世上君王的敘述與基督有關君王的描述,並不一致。

今天,基督的王權,具有象徵意涵。其指代的是天主的權能,天主保護子民並管治他們。基督,永恆的君王,祂保證那在我們心中發動戰爭的敵人,終被打敗。祂施行審判,主持公道,祂要如同君王,把人分類善惡二類,這就是基督所擔任的審判職份的一部分。

隆重舉行這個瞻禮的時候,重要的是:在每人的心中銘刻的是誰制定的法律和法令,支配人做出選擇,採取行動的,是一個怎樣的價值觀。如法律和法令以及價值觀是出於基督,那麼,那支配我們心的就是祂,我們就屬於祂的世界。祂立定了那屬於自己王國的規條。那屬於祂的國度,只有一條誡命,就是彼此相愛。祂的全部規命就是仁愛的行為:餵養饑餓的人,給赤身露體的人衣穿,照顧貧窮的人。把基督君王的故事描繪成一種缺乏仁愛法則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毫無內容可言,與人類心中,無意識的敘述模式趨同。每當我們集體行善,我們個人行善的時候,我們就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祂的王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主日 (丙年) — 與天主建立新關係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