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第二主日 (丙年) — 曠野的體驗




路 3:1-6


今天的福音經文介紹了洗者若翰按照舊約先知的模式開始傳教。我的思緒被他性格的描述所吸引。為什麼會有人被稱作聲音?這是一種不受人物干擾的情況下,給聲音和聲音傳遞的內容賦予終極意義的表述。說話後,聲音就會消失,它這個地方留下的任何痕跡,不復存在。若翰離開的時候,無影無蹤,在他以後來到的,是默西亞。

他宣道的地點 —— 曠野 —— 也很重要。以色列在西奈的體驗,以及耶穌受洗以後的體驗,在我們的腦海中,栩栩如生。這是一個孤獨的地方,在那裡,無人陪伴,只有自己。所有的對話,都是在人內發生,而非與另一人進行對話。在那些孤獨的時刻,在我們內的全部魔鬼和天使,都會羽翼豐滿,利用所有的吸引力向我們展示自己。曠野中的體驗迫使一人分辨並找在自己的核心。

以色列曾在曠野中受過誘惑。他們創造了自己的神祇,渴望在其內受奴役,拒絕那拯救他們的天主。他們在曠野背叛祂。一代以色列人掉到曠野的陷阱。若翰為什麼邀請百姓來到這樣的曠野,呼籲他們在那裡皈依呢?那是因為:若翰呼籲我們來到的曠野,不是誘惑我們的曠野,而是分辨的曠野。

耶穌也在曠野中受過試探。祂受到誘惑:把石頭變成餅的誘惑,徒勞的痛苦的誘惑,成為自負和強權之人的誘惑。但是,祂分辨了自己的心思,聽從上主的聲音,而非想要獲得暫時的安慰和好處。在沙漠中,祂克勝了這樣的誘惑,以及在曠野中度過餘生的全部誘惑。

曠野的經驗也是形成以色列的時期。他們中間,有人悖逆天主,有人沒有遵守誓言。天主與以色列訂立了盟約,他們向天主誓言:只有一個天主,他們會遵守祂的全部法律。若翰提醒我們來到曠野,進行分辨,更新生命,為藉基督的寶血訂立的盟約,做好準備。他預備了救主的道路,邀請我們夷平群山,填滿山谷。他為救主修直了道路。這裡引用的是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有關希望的預言,先知依撒意亞並不打算給夷平群山,填滿山谷提供任何屬靈含義。若翰引用這些預言的時候,它們就有了一種象徵性的含義,就是夷平我們屬靈的一切阻礙救主進入其內的山丘。山谷成了尚未彌補的屬靈上的真空。

若翰在曠野中發出的聲音:“夷平山丘,填滿山谷”,正是在邀請我們重建我們內心的屬氛圍。有些山丘是由停滯造成的:有些人用虛假的樂觀情緒對抗遲滯。當他們被問到“你好嗎?”的時候,出於禮貌,他們回答說:“很好。”但是,他們在許多方面仍然萎靡不振,依然遲鈍。正如亞當·格蘭特(Adams Grant)所說的那樣:這是“有毒的積極性”(“toxic positivity”)這樣的積極性,用反復表達的謊言遮掩某人的真實情緒。有些人甘冒風險,構造阻斷生命流動的水壩。他們通過抑制情緒,在情緒沒有昇華以前,趁人們還沒有注意以前,強迫人們流露出壓抑的情緒。若望福音要求我們:夷平山丘,填平山谷,或許,我們還需要使水壩改道。這就是重獲上主喜樂的秘訣。

但是,這是如何做到的呢?與內在的自我建立聯繫,找到內在的喜樂,這樣開始,才是正確的。這也需要我們消除那些有毒的積極性,令人沮喪的克己。最後,我們要辨識自己的弱點和軟肋,藉著與天主和近人保持正確的聯繫,鞏固它們。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主日 (丙年) — 與天主建立新關係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