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六主日 (丙年) — 反思我們的麻木與不仁



路6:17, 20-26


今天福音經文中的真福和真禍,與當時猶太人的常識,甚至同當下我們的常識,相對立,相矛盾。就常識而論:窮人理當受到詛咒。那些受苦和哭泣的人,當受詛咒,那些饑餓的人,當受詛咒。耶穌宣告他們是有福的!真禍的段落,同樣也是違背常識的。就常識而論:富有的人,飽足的人,歡笑的人和受人賞識的人,當受祝福。耶穌宣告他們當受詛咒。

被動語態所表達的,真福和真禍的意定主語是誰呢?不言而喻,這主語就是天主!有些人,他們把對窮人的詛咒行為,歸因於天主。耶穌從根本上挑戰這樣的思想。貧窮的人是有福的!不言而喻,施以祝福的主體也是天主。耶穌 —— 天主 —— 用第一人稱表述說:我已祝福了這貧窮的人。耶穌藉著徹底顛覆常識,構建天主並非是不公義之根源的思想。是誰代表天主教導人呢?是誰教導窮人說:他們是受詛咒的?這些課程,這些老師,理當被清出教學大綱,並被清出學校!

這令許多人相信耶穌所主張的 —— 他們相信貧窮的人是有福的。把這經文同在納匝肋宣告禧年的經文放在一起誦讀,我們就能領略到耶穌的真實意圖。祂宣告自由,賦給窮人在天主的國裡擁有財產的權利。宣告禧年,迫使富人把所有累積的地產,物歸原主。這意味著,在以色列的子孫中間,重建平等。耶穌所宣告的,不僅是使物權歸於平等,而且也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歸於平等。歡喜的,必要哀哭,哀哭的,必要受到安慰!天主的國,平等的天主。

我們需要重構耶穌正在講道時的情景,去理解耶穌重建的平等。以色列,好似一個搖搖欲墜的國度,一邊有羅馬的執政官,另一邊有一半猶太血統的,作傀儡的猶大王黑落德。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感到流離失所。當耶穌談及,在天主的國裡,窮人擁有財產權時(“天主的國是你們的”)百姓並沒有把它理解為:人死以後進入的天國。以色列渴望世上能有一個默西亞式的國王,聽到這恩許的百姓,他們相信,這恩許將會成為現實。可以想像:祂給那些受到剝削,並受到邊緣化的人,帶來多大的希望!祂使那些受人忽視的,內心歉疚的,受人詛咒的,得到擁有自尊,並受人尊敬的希望。

路加對天主公義的理解,分散在他所記載的福音。在聖母的謝主曲中,我們已能聽到,在納匝肋的會堂內,在富人和窮人的比喻中,這些角色,徹底發生了轉變。

在會眾中,麻木不仁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我們對此感到習慣,我們認為:世上有饑餓的人,有貧窮的人,有受到窘迫的人,是平常不過的事。有時候,我們把天主的聖名,當作替我們自己的麻木作辯護的名詞。這樣,我們就能免責了!

有時候,窮人並不被認為是理當受到詛咒的,相反,他們詛咒自己。他們把自己看作是廉價勞動力的負擔或工具!使窮人擺脫貧窮,或者使百姓脫貧,是某些執政者執政的中心思想。對窮人冷淡,不義和壓迫窮人,構成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犯的罪。對此,我們應當負起很大的責任。

我們也發現:如今,教會和許多人,他們為弱勢群體工作,他們追隨天主的心意,他們同那些覺得繼續生活,就會感到不適, 並對生活失去興趣,感到痛苦的人進行接觸,試圖緩解他們的痛苦。但是,為那些不關心窮人的,又會怎樣呢?耶穌何時才能把他們稱作是有福的呢?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常年期第二主日 (丙年) — 與天主建立新關係

耶穌復活主日 (丙年) — 抑制劇烈痛苦的強制手段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