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一主日 (丙年) — 尾巴和角的誘惑
路4:1-13
基督受到了試探,是的,就連基督也受到誘惑。那麼,我們也會受誘惑嗎?毋庸置疑的。對基督受試探的誤解,在於對魔鬼的訛傳。魔鬼通常被描述成穿著不雅的服裝,帶有尾巴和角的形狀,這樣的形狀減少了基督的外在誘惑。如果我們以為魔鬼不是粗俗的受造物,而是誘人的受造物,是令人喜愛的俗世夢幻的產物,我們便也存有這樣的誤讀。誘惑會使我們產生幻覺,使我們認為:世上最好的美物都是真實存在的!
將受試探的部位轉移到外部是不嚴肅的,這試探看似巧妙的,能使人免陷於內在誘惑的陷阱中。關於這點,我們卻要稍後進行默想。現在,讓我們來看,聖經文本中,安排在曠野的試探的經文。四十天以後,耶穌首次受到試探的地點是在曠野中。這使得我們想起在西奈的曠野,在那裡,以色列流徙了四十年。這便是受試探時期的隱喻。以色列成了各種試探的犧牲品。他們開始以可口的食物,朝拜其它神祇,追逐充滿誘惑的水泉。他們愈發懷念,思念他們曾經受到奴役的地方,以及奴役帶給他們的歡愉,而非追求他們的歸宿。那時,他們心煩意亂,他們的幻想破滅了。耶穌在曠野中經受的試探,就是先前以色列在曠野中所受的試探。以色列在曠野中跌倒了,耶穌卻在那裡贏得了勝利。
當這試探被理解成基督內在的困苦時,這試探成了我們犯罪傾向的隱喻,我們為克勝誘惑所受的困苦。魔鬼的出現,具有巧妙的合理性。如果耶穌把石頭變成餅,沒有人會指摘耶穌。但是,這樣的合理性,與基督的價值觀不符,祂把它們(指的是試探 —— 譯者注)看作罪人理所應當接受的試探。有趣的是:為使這試探合理,魔鬼巧妙引用聖經文本,以符合自己的心意。魔鬼所引用的,並非是某些有趣的傳說,而是聖經本身的經文。我們發現:不按聖經度生之人引用的聖經文本,竟然是合理的。推論我們說這話的原由,或說這話的因果關係,尤為重要。這不是屬人的邪惡,而是人慣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但是,當我們引用聖經本文,以此證明我們私欲偏情的正當性,這看似是合理的,好似我們用聖經為自己辯護,而非我們用邏輯來證明我們引用聖經的合理性。
發生在的曠野中的,耶穌受試探的事件,如同在曠野中每人所受的極大試探一樣。曠野是時空的隱喻,在那裡,沒有旁觀者,就連每人的自我反映也不存在。所有旁觀者離開以後,一人停止為他人做事,人的本我就出現了。人所做的一切和私欲,都要受到人的信仰觀和價值觀的考驗,在那裡,沒有一人,不受這樣考驗的。因為耶穌也是如此,沒有一人能為此試探作證。除非耶穌把這試探告訴給門徒,沒有人知道耶穌曾受試探!這就是我們自小學習的理性。沒有一人能理解我!這話聽起來,好似每天在我們耳邊的誘惑,這話對嗎?耶穌本可較容易使祂自己陷入這試探,卻沒有把這試探說出來。或者,祂本可以戰勝這試探,並為自己曾受試探的事實,感到尷尬,就沒有講論這事,好為自己塑造一個未受試探之人的形象。事實上,祂選擇向門徒講論這事,可能是想要訓練祂的門徒,不斷經受試探。
當引誘祂的人離開時,只是暫時離開祂。顯然,耶穌受試探,不僅是在那個時刻,在其它時刻,祂也受到誘惑。有一次,在伯多祿身上,耶穌認出了撒殫,就把伯多祿稱作撒殫。在影片《耶穌受難記》的開場,在樂園中的鏡頭中,有一條蛇,誘惑人的始祖滑過耶穌的腳,極具象徵意義:這表示,耶穌所受的誘惑,不僅包含了在伊甸樂園中所受的誘惑,同時也包含了在革責瑪尼山園中的誘惑。耶穌祈求把這苦爵從祂那裡移走,這也是祂所受的誘惑。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喊:“上主,上主,禰為什麼捨棄了我。”祂認為是聖父把祂推向這個命運,在祂最孤獨的時刻,聖父把祂拋棄了。這同樣也是一種誘惑。同樣,我們也經受了這微小和無感的誘惑。
我最後一次戰勝誘惑,體驗到勝利的感覺是什麼時候呢?那將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 我越來越與基督相似了。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