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二主日 (丙年) — 鏡子中的天主性面容
路 9:28b-36
我們今天恭讀的是基督顯聖容的福音。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和和若望 —— 與祂較親近的同伴 —— 上山祈禱。這可能並不是第一次了。耶穌可能使他們養成單獨祈禱的習慣,這習慣同猶太人祈禱的習慣,有些不同。今天,不同尋常,祂“改變-面容”(“trans-figured”):祂的形狀,祂的衣服,祂的面容,一切都開始閃耀。祂屬人的帷帳,從祂的面容之上,暫時移走了,祂天主性的面容,在祂親近的門徒面前發光閃耀。
我們不得不想起梅瑟是如何上山,透過一種相近的方式,與天主相遇。梅瑟回途的時候,他時常用面紗遮掩他的面容。在某種程度上,梅瑟是天主光輝聖容的反映。為耶穌來說,不僅是祂的面容發生了改變,祂的全身都發生了改變。這些改變,慣常發生在與聖父相遇之人身上。
與此同時,祂的門徒陶醉在梅瑟和厄裡亞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刻。這真是令人狂喜的時刻。他們想要在那裡建築帳棚,使這個瞬間,好似自拍,或是將這個瞬間,進行截圖,使之凝結,並使這個經驗,成為永恆,並在那裡生活。“模組化體驗”(Tempting the experience)這是我的朋友,慈母孝子會的保爾森神父(Fr. Paulson CMF)關於這個瞬間而寫的話。他們想要保存這樣的體驗。他說:這樣做是徒勞的,就好比有人想要把尼亞加拉裝到一個瓶子裡一樣,又好似在往日的遊戲中,孩子們想要把陽光裝在火柴盒裡一樣。
他們的提議出自夢境。聖經慣常用夢境形容人失去知覺,缺乏對局勢的認知。我們曾讀過昏睡的童女,昏睡的家僕,昏睡的僕人,革責瑪尼山園(Garden of Gethsemane)裡昏睡的門徒 ——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於,缺乏對嚴峻局勢的認知。伯多祿想要永遠生活在光榮的時刻,是耶穌讓伯多祿面對的試探之一,耶穌並沒有回應這個試探。在此之後,耶穌告訴伯多祿:祂必須經受殘酷的死亡。在顯容以後,耶穌帶領他們下山,回到現實生活中。
除了對這段經文的神學性默想以外,極宜思考:何時,我們的面容能開始與天主相似?何時,我們能向他人放射天主的光輝?何時,人們才會認為,他們在我們身上看到天主?這要求在我們身上發生巨大的“實體的轉變”( trans-substantiation)。這一特定的術語,慣常應用於在彌撒禮儀中:在祝成禮中,發生在面餅上的轉變。實體的面餅,轉變成了真實的基督。當我們的本來面目,發生轉變,具有天主性的性體時,這樣的轉變,就真發生在我們身上了。 當我們的思想和感知相似基督的時候,我們的性體,就發生了改變。當我們實踐基督所做的一切時,我們的外形就發生了改變。
德肋撒修女,使天主性的面容,得到了延展。那時,有人告訴她:“就算給我一百萬美金,我也不會像妳一樣,從事這樣的工作。”她回答說:“我也不會這樣做。但是,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受苦的基督。”這些窮苦的人,稱德肋撒修女為天主,神,或是與神祇相似的其它名號。這就是顯容的奧跡。當我們能在窮人的身上看到天主受苦的面容時,他們也能在我們身上看到天主的面容。如此,基督徒就有了與基督相遇的經驗,就是受苦的基督與憐憫人的基督徒相遇的經驗。
這樣的鏡像效應,真發生在我們屬靈生命的轉變之上。這需要一個漫長的,自我磨礪的過程。這個過程,好似我們製作老式鏡子的過程。當我們在模具中塑成鏡子的形狀以後,工人用不同的物體,數天之久,打磨鏡子的表面,直到人能在鏡子表面,看到鏡子反射出來的,沒有任何瑕疵的面容。
我們都是按天主的肖像造成,與天主相似。天主的面容,因我們屬人的態度,已受到玷污。我們的生活,需要經受許多磨練,直到我們在窮人的鏡子中,在急需的人身上看到天主的面容為止。那時,當我們在他人身上看到天主的面容時,便是我們能在自己的臉上看到天主面容的時刻。
當我們的慈悲行為,與天主相似時,我們深受的磨練,才能達至完美。耶穌給我們說:“你們當是慈悲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慈悲的一樣。”耶穌透過最後審判的故事,教導我們價值觀。我饑餓的時候,口渴的時候,孤獨的時候,赤身露體的時候,你們做到仁慈了嗎?如今,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要在哪方面經受打磨,經受磨練了!四旬期就是最佳的時刻!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這樣做吧!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