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22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丙年) — 筵席禮儀

Image
  路14:1, 7-14 就像格林多的團體在擘餅(主的晚餐)時遇到有關等級和次序的問題(格前11)一樣,路加身處的團體好像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就是有些人爭選首席。因此福音中耶穌的這個比喻,正好可以拿來解釋「不應爭選首席」這一道理給群眾聽。把這段經文置於聖體聖事的背景之下來理解,更有截然不同的意義。不過這一點我們稍後再回來看看,現在則讓我們嘗試理解支撐筵席和食物分享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筵席禮儀。在大多數的文化中,座席的次序極具階級性,但也有一些文化在食物面前不具階級觀念。然而宴會並不在於食物,而是在於引發社會地位。若然只是關於食物,沒有人會在意座席的次序安排。如果你坐在哪裡都能享受到同樣的美食,那麼坐金椅或木椅又有什麼關係?所以,宴會有別的目的。許多人類學家已經證實,食物分享對建立和維繫社會秩序和架構起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什麼食物、如何提供、何處提供、提供給誰、與誰進食都隱含著重要的社會準則,而且需要非一般的洞察力才能來解讀。 在一些以「避免他人受辱」為人類行為主要動機的文化中,安排某人坐在不適當的席位或不適當的賓客之中等同丟盡顏面,羞辱客人。賓客座席的安排必須謹慎處理。在昔日的印度(有些地方直到今天仍是),種姓間即使是借用炊具也是一種禁忌。種姓階級較低的人,通常在房子外的庭園才能獲得食物。他們把一塊葉子放在小坑上,讓彎曲的葉子承著米粥。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被種姓階級較低的人的文化和習慣所沾染。看看人類能變得多麼不人道啊!耶穌願意打破猶太人分享食物的禁忌,使之成為人類效仿的模範。 我們可以從耶穌如何安排和參加筵席來更深入理解這段福音。當中有兩個獨特的筵席——最後晚餐和匝凱家中的筵席。這兩個場合均帶出了天國極其重要的精神。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把自己作為食物交付出來。然後祂為門徒洗腳,以此驚人的舉動來教導他們謙遜。而在另一個筵席,耶穌親自來到匝凱家作客。匝凱因為認識到基督,便捨棄一切,認為這都是值得的。當基督成為食物時,一切便索然無味;當基督成為財富時,一切便失去價值。 耶穌與匝凱和其他稅吏進食的事讓法利塞人皺起眉頭。法利塞人指責耶穌,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與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然而耶穌卻輕鬆地從法利塞人和被稱為罪人的家中來去自如。法利塞人慢慢發現,他們難以和耶穌同桌共食,因為祂向罪人伸展友誼。同桌共食代表著習慣和地位上的分享。當耶穌享用著罪人的食物時,嚴謹的法...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丙年) — 減輕行裝,舒適自在

Image
路13:22-30 我們從這篇福音中可以清楚看到,初期基督徒團體一直關注著天國將要來臨一事。不過這句話的概念,常常在不斷被重複使用時削弱了。天國是指建立神聖的王權。所以從當時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相信耶路撒冷就是天國的首都。天上的耶路撒冷這個概念,就是對耶路撒冷的緬懷演變而來。只有被選的人才屬於天國,並非所有人。 那麼,誰能進入,誰又將被遺留在外呢?路加在福音中以這個問題來處理他團體間的焦慮。想要瞭解這個問題,必須同時明白耶穌與從加里肋亞跟隨祂的一大夥人一同前往耶路撒冷的背景。群眾對天國將會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圖像,在他們越來越靠近耶路撒冷時與日俱增。 「將有從東從西,從北從南而來的人」這句話是引述自依撒意亞先知書(依42:5-6),它把群眾的執著放在復興耶路撒冷的背景之下。一如依撒意亞先知所預想的,將在耶路撒冷舉行盛筵慶祝勝利(依25:6-12)。加里肋亞的跟隨者腦海中所推演的故事,就是作為默西亞的耶穌實實在在地復興耶路撒冷。不過耶穌為他們所準備的意義是屬靈的,復興耶路撒冷和天國的意義是迥然不同的。對耶穌而言,天主的王權一如祂首次在納匝肋會堂所宣講的一樣,是為釋放天主子民(路4:14-21)。自文明開始以來,神聖的轉化一直是人類行為的模式之一。耶穌心目中的普世性復興,目前似乎已經順利被轉化了,並賜給伴隨祂的人一個名為耶路撒冷的地方。 當耶穌對他們說要由窄門而入時,那些跟隨祂的人腦海中所想到的或許就是耶路撒冷城牆的窄門,即有關駱駝穿過針孔的故事(瑪19:24)。此門可能是在城門大閘關上時,為給城內帶來物資時所使用的。由於這門過窄,商人們必須卸下駱駝身上的物資,手拿進去。只有當駱駝沒有任何負載時才能穿過。 不過耶穌仍然是在談論屬靈上的意義。那些因財富和自尊而自我膨脹的人,必須先卸下它們才能進入天國。如果你有太多累贅便需要時間去卸下和重新裝上,這樣可能就會趕不及赴筵。故事中的主人對姍姍來遲的人作出了非常嚴厲的審判。他們有的是宣講者,有的是驅魔人,然而他們都負載著沉重的包袱因而趕不及筵席。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一家鐵路公司的廣告:「減輕行裝,舒適自在。」人生就是一個旅程。如果我們裝載太多東西,不論好壞,都會成為旅途上的累贅,成為沉重的負擔。放下人生旅途中曾經作過的善事,以及那些被背叛、失敗和傷害的記憶是明智的。輕身上路吧。 不論我們裝載什麼上路,都必須惠及他人。想必你曾聽過修道士...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丙年) — 熾熱的精神

Image
  路 12:49-53 耶穌有時候會講一些艱深的比喻,正如今天福音中論及火的比喻一樣。在羅特的故事中,火是毀滅的標記(創19:1-29)。在《默示錄》中,至少有一大半記載都隱含著火的隱喻。不過,火在聖經學上最重要的含意是淨化,比如黃金在火中被煉淨一樣。依撒意亞先知稱述:有一位天使拿著自天而來的火炭接觸他的口唇來消除他的邪惡,隨後他就準備就緒,被上主派遣執行使命(依6:5-8)。這就是煉淨之火。火也象徵聖神,一如五旬節的經歷。在近代文學中,火代表激情和深邃的欲望。 確認耶穌在此使用火的意圖,對理解這段經文至關重要。有些基督教派按照字面來解釋,把最後審判描繪為佈滿火坑的景象,很多罪人被推進火坑中。這些按字面解釋的,根本無法說明耶穌所教導我們的,天主是慈愛和眷顧人的大父。而且這種解釋未能說明,若果耶穌是為把火投在地上,為何祂在世時連一片樹葉都沒有燒掉呢?記得門徒曾經說要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人嗎?耶穌為他們這個愚蠢的提議斥責他們(路9:51-56)。所以,只按字面來解釋聖經欠缺心思熟慮。 那麼火的含意是什麼呢?淨化劑是我們在這個隱喻中能作出最怡當的解釋。黃金中最堅硬的雜質要透過火才能煉淨。同樣,那些深深嵌入我們生活中,隱藏在我們深處的不純雜質,一樣需要被淨化。而幫助我們辨別善惡的火就是聖神,五旬節中聖神就取了火舌的形象。 改變自私自利的行為是我們必須經驗的最大考驗。打從我們領受聖神那一刻起,這場試煉旋即展開。想想耶穌在受洗時充滿聖神,然後就被聖神領到曠野裏去,接受各種私欲偏情的試驗。祂在沒有屈服於自我的慾望之下全身而退。聖神就是那把試驗和潔淨我們的火。瑪竇和路加福音不約而同地把洗禮和火相連在一起(瑪3:11;路3:16)。那個並不會把我們的良善吞噬的火就是聖神。 此刻,想必會讓你回想起梅瑟經驗到火荊棘的故事。他看到焚而不毀的火荊棘,經驗到這把火開始在他內燃燒起來,使他開始以別人的益處而行動。當初梅瑟出於害怕而逃離埃及人,但在經驗火荊棘之後,他變得勇敢起來。這火淨化我們,使我們擺脫私欲偏情。一旦這種自我滿足的火被撲滅,為天主而工作的新火隨即油然而生。梅瑟從這個經驗中,取得了勇氣為以色列子民而行動。 門徒在五旬節經驗到火舌之後,同樣突然間充滿了勇氣,無所畏懼地向意圖把他們逮捕而挑釁他們的人講話。這火就是聖神的形象,祂淨化我們的私欲偏情,而大多數的私欲偏情是根植於害怕和焦...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丙年) — 警醒行動

Image
  路 12:32-48   耶穌在今天福音中,承接了上一週的主題——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上週耶穌以糊塗富人的故事來指出,天國比人世間任何產業和財富都來得更為寶貴。今天,主耶穌進而邀請門徒為天國做好準備,就是變賣所有來施捨窮人。此文源於初期基督徒團體相信主的日子很快就會來臨,因此他們要做好準備。 在討論天國的財寶之前,我個人被耶穌稱呼那些跟隨祂的人為「小小的羊群」而感到逗趣。耶穌意識到教會規模的微小,並且可能會維持其細小的數目。有些生物僅靠後代的數量賴以生存。螃蟹、鮭魚和海龜就是靠數量得以存活,而沙丁魚和鯖魚則依賴數量來生存。即使被海豚和其他大型掠食性魚類吞食牠們中的一大部分,總有殘餘能倖存下來。然而,耶穌不取決於量。記得祂曾給我們說過,牧羊人為了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羊而丟下九十九隻羊的故事嗎?(路15:3-7)祂認識的只有一少撮,猶如食物中少許的鹽,又或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僅是小量就足以讓世界獲得味道和光明。祂所需要的跟隨者正是這樣。 可是微小卻能癱瘓人,使人認為自己無足輕重,做任何事都是微不足道,毫無效益,以致他們無所作為。耶穌提醒這一小小的羊群,運用自己所有的資源來照顧別人是重要的。這就是開啟無與倫比最極致的寶藏——天國的產業的鑰匙。 只有那些全神貫注把天主和天國放於首位的人,才能擔負耶穌的挑戰,變賣自己所有的一切。在心理治療中,心理學家特別關注弗洛伊德式錯誤,即不經意地說出笨拙、尷尬的話。這些話語通常是佔據大腦的成見。耶穌以絕對的格言:「你們的寶藏在那裏,你們的心也必在那裏。」來解讀人的思維,藉此帶出那些佔據大腦的成見。一個人所認知的寶藏可從他所關注,或從高頻率和持久性中分析出來的思想而識別出來。有時候,人對自己真實的思維成見渾然不知。我憶起之前曾與一位吸毒者進行交談,正如他自己所解釋一樣,明顯地他從早到晚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如何掙得再次注射毒品的錢。然而,他決不承認自己已經上了癮!當一個人滿心渴求天國時,那麼他就準備好要變賣一切。 主耶穌鼓勵人變賣一切的福音常常被誤解為無須工作和行動。若然主的日子快將來臨,那麼努力工作賺取食物和儲蓄錢財也是徒勞無益。無所作為的人以「主在未收割的日子就來臨,那麼播種也是徒勞」的倒退思想來爭辯。事實上,當時在得撒洛尼就有人相信無所事事正是在預備主的日子。聖保祿勸戒他們要安定地專務己業,別干涉他人的事。(得前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