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丙年) — 我們能夠繼續生活在論功行賞的宗教嗎?

路 17:5-10 「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是今天門徒所作的祈禱。信德能夠增長嗎?如果信德被淪為一系列的真理的認同時就不能增長。然而,如果信德是在對上主無條件的信賴中成長時,那麼便能輕易地察覺到信德是可以增長或減少的。正如一個孩子會越來越信任一個使人感到安心的父親,情感聯繫是建立在親密關係的基礎上。可是,如果父親在孩子出生不久的幼年期經常不在身邊,則會削弱這份信賴。 猶豫不決和搖擺不定的信德是我們日常的經驗。我們相信耶穌,卻未能完全地信賴祂。我們沒有勇氣擺脫某些習慣,作出一些棄絕。這裡我們有一種信德需要被增強,而耶穌就使用樹來解釋這信德的增長。若果耶穌引用的是一棵無花果樹,即暗示其十分粗壯的根。樹根屹立不倒超過六百年,要連根拔起並非易事。耶穌說:信德能夠實現一些不可能的事,比如把無花果樹連根拔出,或者使桑樹移植到海中去。 耶穌講述的這些奇跡,是指當我們相信福音並付諸實踐時,可為我們的社會和世界帶來轉變。凡是相信耶穌的人, 不存在無可挽救的情況;凡是信賴福音的人,將會目睹驚人和意想不到的奇跡。然而耶穌警告我們,沒有人會為了得到賞報而信賴天主。因此,祂講述僕人的比喻,給我們帶來一點苦楚和打破我們的幻想。僕人辛勤了一天後,非常疲累地回到家中,可是主人並沒有為他的付出而稱謝他,或請他坐下來吃飯,反而嚴厲地吩咐他說:「先事奉我,等我吃喝完畢,以後你纔吃喝。」 耶穌利用這個例子來傳達祂神學上的信息。祂要糾正那個時代(同樣是我們的時代)所提倡的法利塞人的精神——即宣講論功行賞的宗教。他們主張:在末日,天主會按照各人的表現論功行賞。多行善事、祈禱、禁食、施捨、虔敬生活、祭獻、恪守法律和規條以獲得功績賞報,這些通通都是法利塞人的思想。 天主就像一個會賞報表現良好的僕人的主人,這完全符合我們的邏輯,而我們認為把天主想像成這樣是對的。殊不知,這是法利塞人的思想。論功績而行善者,是自我為中心、私利的人,是了為提升自己的靈性生活才去幫助別人。論功績為上的宗教所引起的主要問題,是把天主降低為看管帳目、準確無誤地記錄各人的債務和功績的會計師。這個比喻正是為了要打破天主的這個形象。 正因為論功行賞的觀念過於根深蒂固,以至我們對不斷重複著「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這句話時感到很不自在。耶穌並非要低估善工的價值,而是嘗試從危害我們的利己主義中釋放出來。耶穌希望我們明白,法利塞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