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22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丙年) — 我們能夠繼續生活在論功行賞的宗教嗎?

Image
路 17:5-10 「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是今天門徒所作的祈禱。信德能夠增長嗎?如果信德被淪為一系列的真理的認同時就不能增長。然而,如果信德是在對上主無條件的信賴中成長時,那麼便能輕易地察覺到信德是可以增長或減少的。正如一個孩子會越來越信任一個使人感到安心的父親,情感聯繫是建立在親密關係的基礎上。可是,如果父親在孩子出生不久的幼年期經常不在身邊,則會削弱這份信賴。 猶豫不決和搖擺不定的信德是我們日常的經驗。我們相信耶穌,卻未能完全地信賴祂。我們沒有勇氣擺脫某些習慣,作出一些棄絕。這裡我們有一種信德需要被增強,而耶穌就使用樹來解釋這信德的增長。若果耶穌引用的是一棵無花果樹,即暗示其十分粗壯的根。樹根屹立不倒超過六百年,要連根拔起並非易事。耶穌說:信德能夠實現一些不可能的事,比如把無花果樹連根拔出,或者使桑樹移植到海中去。 耶穌講述的這些奇跡,是指當我們相信福音並付諸實踐時,可為我們的社會和世界帶來轉變。凡是相信耶穌的人, 不存在無可挽救的情況;凡是信賴福音的人,將會目睹驚人和意想不到的奇跡。然而耶穌警告我們,沒有人會為了得到賞報而信賴天主。因此,祂講述僕人的比喻,給我們帶來一點苦楚和打破我們的幻想。僕人辛勤了一天後,非常疲累地回到家中,可是主人並沒有為他的付出而稱謝他,或請他坐下來吃飯,反而嚴厲地吩咐他說:「先事奉我,等我吃喝完畢,以後你纔吃喝。」 耶穌利用這個例子來傳達祂神學上的信息。祂要糾正那個時代(同樣是我們的時代)所提倡的法利塞人的精神——即宣講論功行賞的宗教。他們主張:在末日,天主會按照各人的表現論功行賞。多行善事、祈禱、禁食、施捨、虔敬生活、祭獻、恪守法律和規條以獲得功績賞報,這些通通都是法利塞人的思想。 天主就像一個會賞報表現良好的僕人的主人,這完全符合我們的邏輯,而我們認為把天主想像成這樣是對的。殊不知,這是法利塞人的思想。論功績而行善者,是自我為中心、私利的人,是了為提升自己的靈性生活才去幫助別人。論功績為上的宗教所引起的主要問題,是把天主降低為看管帳目、準確無誤地記錄各人的債務和功績的會計師。這個比喻正是為了要打破天主的這個形象。 正因為論功行賞的觀念過於根深蒂固,以至我們對不斷重複著「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這句話時感到很不自在。耶穌並非要低估善工的價值,而是嘗試從危害我們的利己主義中釋放出來。耶穌希望我們明白,法利塞人論...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丙年) — 與窮人分享是必需而非選項

Image
  路16:19-31 從上一個主日的福音開始,我們看到耶穌按天上的經濟學,開始帶出一些財務諮詢,告訴我們該如何使用財富。在上一週,耶穌告訴我們要用不義之財去建立關係,而我們則以「我們應事奉上主,並掌管錢財」作為總結。今天,耶穌給我們教導有關天主的經濟學的另一個原則:沒有被分享的財富就是天國的債務。今天論及的《富翁和拉匝祿的比喻》,正是關於天主對世間財物的分配的審判。 在眾多比喻中,耶穌沒有給人物命名。而然在這個比喻中,乞丐卻有一個名字——拉匝祿。問世間誰有名字呢?報章上的頭版都留給誰呢?都是留給了富翁、成功的人!而然對耶穌來說卻恰恰相反,富翁可以是任何人,而乞丐卻具有一個富有意義的名字,他叫拉匝祿,意旨天主幫助。 這位富翁不明所以地受到譴責。他沒有做過任何惡事,沒有記載他搶劫、不納稅、虐待僕人或褻瀆。或許他對別人的需要莫不關心,沒有幫助窮人,以致他犯下疏忽的嚴重大罪。可是這似乎非事實。拉匝祿在他家門前,並沒有去別的地方,看來他得到了一些碎屑。他的狀況是不人道的,他不得不以食客用來潔淨手指的碎屑來充饑。 那富翁呢?他過著狂歡的生活,穿著時髦,儘管花的都是自己的錢。按現有的思維和判斷,他的道德行為無可指摘。比喻中也沒有證據指出拉匝祿像約伯一樣,是個受苦的義人。 這些細節讓我們明白到這個比喻並非對富翁或乞丐的道德行為發表評論,也並非指行善的人就會上天堂,行惡的人則會落地獄。因為顯而易見,富翁並沒有犯罪,而拉匝祿也沒有行善。 對一般人來說,區分好的富翁和壞的富翁似乎是符合邏輯和自然的事。因此,不平等會一直存在於世上的信念持續不斷,超級富豪可以住在悲慘的人旁邊,只要他們不偷竊並作出施捨。 耶穌認為這種思維是危險的,這正是祂要摧毀的信念。在比喻中,耶穌講述一個富翁被譴責,不是由於他不好,只因他富有。即是說,他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接受與人分享的邏輯思維。聖安博在講解這個比喻時說:「你所施與窮人的,不是你的財物,而是將屬於他們的還給他們。因為土地和世物是屬於眾人的,而不是單給富人。」 比喻的結尾(路16:27-31)把焦點移到那仍然活在世上的富翁的五個兄弟上。他們面臨著因濫用自己持有的資產而導致自我毀滅的風險。他們代表著那些受到誘惑而傾心於財富的基督團體的門徒。他們如何才能擺脫不可抗拒的誘惑呢?富翁有他自己的一套提議,並兩度堅持,認為這是達成目的的唯一途徑——即讓他...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丙年) — 管理而已,並非擁有

Image
路 16:1-13 這篇福音描述一個不忠信的管家的故事。這名管家被人在大地主面前告發他濫用職權。主人便召喚管家,把聽到有關他的一切事都告於他。事實擺在眼前,管家也沒有試圖為自己辯護或解釋。他旋即被撤職,並開始反思自己自只會監督,既不會掘地,也羞於放下身段去乞求施捨。在他離職前,他必須整理好賬目,何況仍然有許多債戶尚未歸還產物。他便嘆道:「我知道我要做什麼了。」 他召集了所有債戶,減輕他們的債務。這樣在未來的日子裡,這些受益的債戶必定不會忘記這份恩惠,並且感到有義務去收留他到自己家中作客。 故事的結尾為主人(以及耶穌)稱讚管家。可他行事狡猾,要模仿他嗎?我們期望著一個不一樣的結論,或許耶穌該對門徒說:「千萬別學習這個惡棍,行事要誠實!」而然,耶穌卻讚賞管家所做的事。這個故事難以理解之處在於:一個不忠信的人為何被舉揚為模範呢? 如果以另一種方式來解讀這個比喻就沒有問題了。我們認為主人再次被騙(2,250公升的油和110公擔的穀物絕非小數目),必定會十分憤怒。如果主人稱讚這名管家,即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任何損失。我們可以假設,管家們必須向主人交出一定的賬目。然而當中所賺取的額外賬目都進到他們的袋口裡去,而且這些賬目可能比原先的更大。這就是稅吏慣用的手段來使自己致富。 然而比喻中的管家做了什麼?他沒有表現得像那些放高利貸的人一樣,卻把自己預期的利潤保留給債戶。這位管家是精明的——主耶穌如是說,因為他知道要把賭注壓在那裡:不是他應有的,那些不會被蟲蛀或被偷取的產物,而是賭在朋友上。他知道要先棄絕第一類,才能獲得第二類,這就是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 「要用不義的錢財交結朋友,為在你們匱乏的時候,好叫他們收留你們到永遠的帳幕裏。」(路16:9)這就是今天福音中最重要的信息,也是綜合了整個比喻的教訓。值得留意的是,耶子對不義之財的奇怪言論,好像另有含義。在主張人人平等的經濟體系中,若有人擁有超過一個人應有的合理分配——即不義之財,那就是從別人中騙取回來的!要僅記,在神性的經濟體系中,工作一個時辰和八個時辰所賺取的工資都是一樣的(瑪20:1-16)。 耶穌希望我們明白到,精明地使用世物的惟一方式,就是用以幫助別人,來結交朋友。這些才是會把我們迎進他們生命中的人。 在人類的經濟學上,金錢的購買力與其幣值成正比。而然在神聖的經濟學上,金錢所購買的關係甚於本身的幣值,即使常常被視為浪費金...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丙年) — 當價值比價格標籤更重要時

Image
  路15:1-32 耶穌論述了三個比喻:一、失錢的比喻;二、亡羊的比喻,以及三、蕩子的比喻,以確立天主慈悲的心。耶穌之所以講論這三個比喻,是因為法利塞人和撒社塞人嘲笑罪人和稅吏,並且不贊成師傳和這些人一起吃飯。他們判斷罪人和稅吏在天主面前是不堪當的。耶穌講述這三個比喻有其不同的程度。「達瑪」(錢幣)是死的,羊是活的,而兒子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比婦人和錢幣,或羊和牧羊人之間的關係更為親密。如果理解這個發展,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窺探這三個比喻間更深層次的意義。 如果錢是透過刻苦耐勞而賺回來的,它的價值遠高於它本身的購買值。從利息中賺取的十塊錢,遠不及從體力勞動中掙得的十塊錢來得矜貴。金錢的價值往往不是根據它的購買值來計算,而是根據消費後剩餘下來的存款而計算的。在這個比喻中,尋找錢幣的是一位婦女,因為她掙錢遠比男人困難得多,所以她對自己賺回來的錢幣,比男人抱持著更強烈的感情連結。 在第二個比喻中,一個有情感的牧羊人正在尋找他迷失了的羊。由於他對失去的羊抱持情感,他便丟下其餘九十九隻羊,不顧一切也要找回失去的那一隻羊。數字根本是毫無意義的。統計每年亡死人數的官員永遠都感受不到那些失去至親的家屬的悲痛。有些無形的事物是不能用經濟或數字來衡量的。 在第三個比喻中,《蕩子的比喻》顯示了失去的強烈程度,以及失而復得的喜樂。在此相通的是,一個牧羊人從一百隻羊中遺失了一隻羊,和一個父親從兩個兒子中失去了一個兒子。這種強度是倍增的。耶穌解釋上主如何在情感上與祂的兒子、聖者和罪人連結在一起。 把父子間的情感關係分隔開來,取決於量,是法利塞人的思維。只有精神分裂的人才會把孩子區分好壞,然後拋棄不好的孩子。我們對別人的孩子作出批判相當容易,但對自己的孩子,往往卻失去了客觀性。在法利塞人的思維中,天主是屬於義人的,而罪人並不屬於天主。把天主描繪為父親,就是把法利塞人宗教觀的基本設定的力度給削弱了。 人常常憑自己固有的成見來判斷彼此。我最近聽到有關這個行為準則的例子是來自一部電影,片名我忘記了。一位剛剛選擇離婚的妻子,被她的丈夫誣告她與另一個男人有染。這女人被丈夫的妄想症折磨了很久。然後有人質問丈夫:「你為她的忠貞感到煩擾是因為你不忠。」這就是事實。這個男人不善於忠貞,卻對妻子的忠貞存有偏見。 法利塞人和撒社塞人把稅吏「從好友中刪除」(unfriended),把他們當作壞人,不值得他們尊重。那...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丙年) — 令人氣餒的領袖

Image
  路14:25-33 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對跟隨祂的人提出了三個令人洩氣的條件:一、惱恨你的父母;二、捨棄你的一切所有;三、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對任何一個領導者而言,這些加於跟隨他的人身上的都是自殺式條件。而這些令人洩氣的要求,只有在耶穌朝著耶路撒冷而去的這個最終旅程的背景之下才能理解。 正如我經常提到,耶穌到耶路撒冷的旅程從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而去那刻已開始了(路9:51)。這趟旅程從加里肋亞開始,走訪各城各村,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跟隨耶穌。耶穌擔心跟隨祂的人誤解了祂這趟旅程的目的,就向他們澄清此行的目的和其艱苦來勸阻他們。祂擔憂他們在沒有考慮清楚後果前便草率地決意跟隨祂。建造一座塔和同別的國王交戰的隱喻,暗示跟隨耶穌和追求天國的嚴肅性。 跟隨耶穌的人或許幻想著黑落德和比拉多將被打敗,耶路撒冷將被奪回,而達味的國王將被重建。顯然,耶穌知道結局截然不同。在祂顯聖容時,祂已清楚知道自己將會被交付,死在耶路撒冷。正是在這是這樣的背景下,耶穌發表了這三個令人氣餒的聲明。 惱恨自己的父母。由於這趟旅程相當危險,耶穌知道自己不會倖存。然而跟隨祂的人中有誰會捨命呢?祂知道嗎?祂不能確定,但肯定的是,耶穌為此事擔憂不已,因為他們有可能一去不回。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被捕時,祂要確保沒有一個人因祂而被捕。耶穌告訴兵士們,若他們是為祂而來,就讓祂的同伴離開。耶穌擔心他們的安危。 「十字架」一詞對聽眾來說顯得十非不祥。它只有一個意思,就是背著它的人都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如前面所述,耶穌擔心跟隨他的人一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祂所提及的十字架不是什麼隱喻,而是真實的十字架,而祂本人正是第一個要背起它的人。門徒將會跟隨祂。把十字架比作生命中的重擔,抹去了我們對耶穌預言將要發生在門徒身上迫切的危險的理解。若望在福音中記述很了多跟隨耶穌的人在旅途中離祂而去。他提及此事,是因為這個教導並不容易。這個教導包含為跟隨耶穌到耶路撒冷,而樂意接受可能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覺悟。 耶穌同時要求他們在踏上旅途前捨棄一切。這話也並非隱喻,而是確實地告訴他們要捨棄一切所有。不是個人視之為珍貴的東西,而是田地和財富,因為他們正要踏上的旅程,連耶穌祂也不清楚他們是否有命回來。若這些人將來會為旅途中的貧困和資源缺乏而後悔的話,那麼踏上這個旅程根本就毫無意義。我們可以回顧以色列子民穿越西乃曠野的旅程。以民後悔離開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