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23

五旬節 — 聖神:新世界的希望

Image
若 20:19-23 耶穌許諾門徒祂決不會留下他們做孤兒,並會派遣聖神來。今天就是我們慶祝復活基督所賜予的這份恩賜的節日。 正當若望把聖神傾注到眾人身上這事置於復活節當天,以表明聖神是復活基督的恩賜,路加卻把聖神降臨置於五旬節這天。五旬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猶太節日,慶祝於逾越節後五十天。這節日紀念以色列子民到達西乃山,就是頒布十誡的地方。路加想要教導我們,聖神已取代了舊法律,成為基督徒的新法律。 聖神的新法律就是:一顆全新的心;是天主的生命。當祂進入一個人時,就會轉化他,從荊棘轉化為結果子的樹,自然而然地生產出天主的工作。 當一個人被聖神充滿時,前所未聞的事將在他身上發生。他將以天主自己的愛來愛。從那一刻起「他就不需要誰教訓他」(若一2:27);祂不再需要另一部法律。若望續而說,活於聖神的人不能犯罪:「凡由天主生的,就不犯罪過,因為天主的種子存留在他內,他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天主生的。」(若一3:9) 那麼雷、風和火呢?在《出谷紀》中,這些現象伴隨著舊法律的恩賜而出現。「眾百姓看見打雷、打閃、吹角、冒煙的山。」(出20:18)拉比們說在西乃山,於五旬節那天,當上主頒布法律時,祂的話以七十個火舌的形狀呈現,表明梅瑟五書註定要給全體百姓(當時被認定剛好七十個)。路加在聖神降臨——新法律中使用了相同的圖像。若他想被理解,就必須使用相同的圖像。 那麼宗徒能說多種方言呢?路加所指的可能是早期教會的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當門徒領受聖神後,便開始在歡欣鼓舞中讚美天主,就像神魂超拔般,他們以其他語言說出奇異的話。 路加把這現象作為象徵意義來指出教會的普世性。聖神的臨降是賜給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面對天主的這份恩賜,所有語言、種族和民族的障礙全都坍塌。在五旬節那天,發生了與巴貝耳塔相反的事情(創11:1-9)。當時的人開始彼此誤解和疏遠。然而,聖神啟動了相反的運動,祂聚集那些四散的人。 凡容許自己被福音及聖神帶領的人,都會說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和參與的語言:愛的語言。是聖神將人轉化成一個大家庭,所有人都彼此理解和相親相愛。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耶穌升天節 (甲年) — 繼續耶穌的使命是教會的命令

Image
  瑪28:16-20 瑪竇把與復活的主的相遇放在加里肋亞而非耶路撒冷。聖史想要強調宗徒們的使命的起點,正正就是他們的主的起點。 加里肋亞是一個受人鄙視的地區,那裡居住著來自不同種族、多種多樣的人口。瑪竇想要指出,就是這些半外邦的人現今被指定獲得福音。耶路撒冷這座拒絕了天主的受傅者的城市,反而失去了作為以色列靈性中心的特權。 每次耶穌教導或行一些特別重要的舉動時,瑪竇都會把耶穌置於山上。因為山使人聯想起天主的臨在,在那裡祂頒布了祂的誡命和命令。現在,門徒在這山上經驗到復活的主,他們吸納了主的信息,並被賦予完成主的使命的能力。 「雖然有人還心中疑惑」(瑪28:17)這句話令人感到困惑。如果他們在耶路撒冷,在復活節那天與祂相遇了,怎麼還會疑惑呢?從天主教教理的角度來看,這個細節是象徵性的。對瑪竇來說,基督徒團體並非由完美的人所組成的,而是由善與惡、光明與黑暗一直並存的人所組成的。我們在首批門徒身上就看到這種情形:他們懷有信德,卻仍抱持疑惑和不確定。 相信基督卻抱有疑惑是可能的事。信仰不可能與佐證並存。一個人不能「相信」太陽的存在;這是確定的事實,人可以看見它。其光和熱的效應亦有科學證實。在信仰的領域,佐證卻是不可能的。像宗徒們一樣,我們深信基督復活的真理,但卻無法證明。 經文的第二部分描述派遣宗徒往普世傳揚福音。耶穌公開生活時,派遣他們去傳揚天主的國,並指示他們:「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黎雅人的城你們不要進,你們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那裏去。」(瑪10:5-6)耶穌復活後,他們的使命擴大了,成為普世性。 當耶穌離開納匝助,定居於葛法翁時,這光在加里肋亞被點燃起來。「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瑪4:16)現在這光必須照亮普世。一如先知所預言的,以色列要成為「萬民的光明」(依42:6)。 時間是決定性的,耶穌論及祂的權柄:父派遣祂來傳達救恩的喜訊;而現在祂把這項任務委託給門徒所在的團體,並賦予他們祂的權能。 教會被召使基督臨於世上。透過洗禮,她生產新子民到天主聖三,即父、子及聖神共融的團體中。這是一項崇高而又艱鉅的任務;它激發起那些奉命執行的人敬畏和誠惶誠恐的心。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復活期第六主日 — 沒有聖神,福音只流於是教義

Image
  若14:15-21   門徒明白耶穌將要離他們而去。他們感到憂傷,撫心自問當耶穌離去後他們該怎樣才能繼續團結一致。 耶穌承諾決不會在沒有保護和指引下遺留他們獨自一人。祂說祂要求父,而父必會「賜給他們另一位護慰者」,祂將永遠與他們同在。耶穌進一步澄清,只有那些和祂、祂的計劃與祂愛的工程相一致的人才能領受聖神。世界卻不能領受祂。 聖神所不能領受的世界即是什麼?是否指外邦人、那些不屬於門徒團體身處遠方的人,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耶穌所指的世界並非人,而是每個人心中的某些部分——就是被黑暗、罪惡和死亡統治的部分。這就是世俗的精神,與基督的精神恰恰相反。聖保祿向格林多人指出這一點,因為他們正被人的智慧所引領。 聖神被稱為護慰者(被召留在身旁者)。在尚未有律師制度的古時,每個被告者只能為自己辯護,請證人證明其清白。有時有些人雖然無罪,卻未能證明自身的清白;有些犯了罪,卻得到寬赦。對他們來說只剩下一個最後希望:在集會中有一個因其道德正直而受人敬仰的人站出來。這個無可指摘的人二話不說站起來走到被告人身邊,這個動作示意他宣告那人無罪。沒有人膽敢再增加譴責。這「辯護者」被稱為「護慰者」,就是「被召到遇上麻煩那一方的人身邊的人」。因此,這個名稱有指保護者、幫助者,辯護者。 耶穌承諾門徒必會賜給他們另一個護慰者,因為他們已有一個——祂本人,一如若望一書所提到:「我的孩子們,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你們不犯罪;但是,誰若犯了罪,我們在父那裏有正義的耶穌基督作護慰者。」(若一2:1) 耶穌是護慰者,是我們與天父之間中保,並非因為祂從來自我們的罪而激起天父的義怒中保護我們(天父常常站在我們這邊,如同耶穌一樣),而是因為祂從指控我們的人,我們的敵人——即罪惡——中保護我們。罪惡就是仇敵,耶穌知道要如何駁斥牠,撲滅牠的能力。若望提醒基督徒團體這個真理,使他們在生活困難、靈性黑夜、軟弱和傾向於罪惡中時,不會灰心喪志、絕望或失去內心的平靜。 基督徒的責任在於常常對聖神的流動保持開放。聖神總是揭示新事物、增加喜樂和平安、助人作更好的祈禱,並讓心靈擺脫無意義的恐懼。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復活期第四主日 — 生命僅得一次,卻有許多服務

Image
  若14:1-12 「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裡去的路。」(若14:2-4)耶穌說這話是指祂必須經歷一段艱苦的「道路」。祂還提及祂的門徒必須非常了解這條「道路」,因為祂常常談論。 這「道路」是通往復活的艱苦旅程,需要犧牲性命。耶穌給門徒講論過無數次,但他們卻遲於領悟。當祂強調「生命的恩賜」時,他們總是分心,想著別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父家裡的眾多位置」這個問題變得清晰可見。誰若願意步武耶穌所走過的「道路」,便馬上發現自己正在天主的國——即父家。這家並非樂園,而是基督徒團體。那裡有許多住處,指的是團體間有許多服務,許多工作要完成。「許多住處」無非是「各式各樣的職務」,亦即在不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要為弟兄姊妹發揮自己的能力,就是從天主所領受的許多恩寵的能力。 今天的福音的第二個要點集中在斐理伯的問題上:「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斐理伯彷彿是人心隱密的渴慕的詮釋者。他知道「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若1:18),因為「祂住於不可接近的光中,沒有人看見過,也不能看見的天主。」(弟前6:16);同時也憶及到為心裡潔淨的人所保存的福樂:「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瑪5:8),而他認為耶穌可以滿足他隱密的渴望。他提出的要求,彷彿呼應著梅瑟和聖詠作者所要表達的要求。 耶穌的回答展示了目睹天主的方法。人們需要仰觀祂。祂是天主為了彰顯自己而揭示的面容,祂來和祂的子民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友誼和共融。祂是「不可見的天主的肖像」(哥1:15),「是天主光榮的反映,是天主本體的真像」(希1:3)。 認識天父,不需要任何辯論或推理。讓自己迷失在不充分的哲學研究上是不值得的。默觀耶穌,觀察祂的言行、祂的教訓、祂的行為,祂如何愛,祂喜歡誰、祂照顧誰、祂愛撫誰以及祂讓誰愛撫祂、祂與誰同桌共食、祂的選擇、捍衛的人……就足夠了,因為父也作這些。耶穌滿全的事業就是父的事業(若14:10)。 「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耶穌肯定地說(若14:9)。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信德的凝視,一種超越外貌、超越純粹物質的數據,一種從耶穌的工作中才能捕捉到天主揭示自己的注視。這種凝視等同於相信。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