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24

天主聖三節 (乙年) - 在天主聖三的默想中忘卻自我

Image
  瑪 28:16-20 天主聖三節是教會特別為反省天主聖三奧蹟的日子。天主的概念與人類共同演化。嗜血、好祭獻、戰士,是人類早期對上主的形象,即使在猶太教這個上主預備基督和基督教的宗教也是這樣認為。然而這些概念都要讓路給對上主更精確的理解。祂永恆不變,始終如一。不過人類理解神聖啟示的能力卻不斷改變。天主聖三是人類對上主理解的頂峰——即聖父、聖子和聖神不可分割的共融體。這是一個常人無法理解和解釋的現實。啊,就讓現實維持這樣吧。如果我們能夠透徹理解天主,那我們所知道的就不是無限的天主,而是有限的事實。 在今天的福音,瑪竇提出「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的領洗方式,是初期教會後來的發展出來的。最初,授洗只是以耶穌基督的名字而已(宗19:4-7)。初期教會逐漸意識到耶穌與天主聖三其他位格保持密不可分的關係,祂亦不斷提到:父派遣祂,而聖神會在祂之後降來。對耶穌這些參考文獻的反思,讓我們得出三位一體的概念。 進一步解釋這種共融往往冒犯真實的權威,且最終變得更加複雜。相反,我們專注於其所喚起的意義的同時,每天向天主聖三多次祈求。最常抓住我的天父的形象就是《蕩子的比喻》中的父親;聖子的形象就是在十字架上為傷害和侮辱祂的士兵求寬恕的耶穌;而聖神的形象則是五旬節那天被賦予力量的門徒,和人們賜予明白門徒的話的時刻。 教會的聖者曾以多種方式為我們解釋天主聖三的奧祕,當中我最喜歡的是聖若望.瑪利亞.維雅納堂 (St. John Maria Vianney) 所提及的火焰。一個有形狀、顏色和溫度的火焰。天主聖三好比同一火焰中三個不可分割的面向。在聖三內共融就是人類的命運。天主聖三在保持各自的身分的同時,以完美的共融住在彼此之間。住在彼此之間指的是其行動、思想和渴望的滲透性均達至完滿。我們蒙召就是要在愛中達到這種與人之間的共融。只有在愛中,我們才能一瞥天主聖三。 任何過度專注於解釋天主聖三的人,就像John Shea的著作《The Legend of the Bells》中的男孩一樣。故事中有一個離海岸幾公里遠的小島,島上有一個寺廟,存有大大小小的鐘,它們隨著風吹而鳴響。最終寺廟沉沒於大海,但人們每天仍能聽見鐘聲。有一次,從遠方來了一個男孩想要聽聽這個傳聞的鐘聲。好幾天,他努力專注於聆聽鐘聲,並隔絕所有其他雜音。可是他從沒有聽到鐘聲。絕望之下,他決定回去。然而在最後一天,他去了他最喜歡的地方,...

五旬節主日 (乙年) - 理解和寬恕的聖神

Image
  若 20:19-23  宗徒大使錄對聖神的傾注的描述甚為生動。火舌、雷霆響聲和暴風營造了五旬節戲劇性的背景。這些圖像在舊約中均具有象徵性的根源。很多時囿於這些戲劇性的敘述,使真正的神蹟被蒙蔽因而未獲充足的注意。這裡的核心現象為膽怯和害怕的宗徒獲得了新的能力,他們可以自信滿滿地以帶有加里肋亞口音的阿刺美文向群眾說話,而群眾亦獲得神恩,能以他們熟悉的語言來理解他們的話。他們所宣揚的信息就是復活的基督的升天指命、悔改和寬恕。藉著神聖的傾注,宗徒們充滿對現實清晰的理解,他們的恐懼消失了,耶穌升天的指命帶來了全新的幅度和目的。 這個信息超越了聚集的群眾中多種語言的混亂,以及每個人都清楚無誤地接收到宗徒所宣揚的信息。在此有必要回顧舊約中所描述的巴貝耳塔(創11:1-9)。巴貝耳塔代表了反抗上主的計劃。當上主混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無法互相理解時,這個藐視上主的計劃才得以停止。而在五旬節期間,上主把因巴貝耳塔計劃而四散的群眾再次聚集起來,並在聖神的指引下,以悔改和寬恕的語言把他們合成一體,開始重建人類。 這裡的奇蹟並不在於群眾能夠明白方言的能力,而是在於群眾能夠互相理解的能力。人類其中一個根本性的悲劇就是未能理解別人就是自己的兄弟、姊妹和近人。培養一種互相理解的靈修就是解毒劑。正是這種理解方可將全人類團結起來。 曾有人嘗試創造一種稱為世界語的語言。經過近一百年的推廣,現時只有約二十萬人會說這種語言。當中的用意是如果國際團體間有一種語言,他們彼此就會更容易互相理解了。可是語言未能刻劃人的想像力,因為世界的分裂和混亂並非語言的問題,而是理解他人的心思的特質的問題。五旬節正開啟了這種理解。 今天我們從聖若望福音讀到聖神在耶穌復活後馬上就傾注到宗徒身上。當耶穌向他們噓了一口氣後,便賦予他們能力:「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保留誰的罪,誰的罪就被保留。」這段經文常常被誤解為門徒被允許獲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能把人扔進罪惡的狀態。這段經文應被解釋為耶穌所講的寬恕主題的延續。這些門徒從耶穌那裡學會了不設限的寬恕。祂教導他們,如果不寬恕別人的罪過,則阻礙自己得到天父的寬恕。耶穌並非邀請門徒保留誰的罪而不被寬恕,反而是邀請他們要達致全世界,寬恕他人的罪過。其隱藏的信息是,若你無法向世上最後一個人赦罪,那個人就會活在罪惡的痛苦中。罪之赦應被理解為受洗時重要的部分。 罪被...

耶穌升天節 (乙年) - 升到天上

Image
  瑪16:15-20 今天我們慶祝耶穌升天節,紀念耶穌基督上升到天國。然而,福音之始卻邀請我們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就是邀請我們除了人類之外,把一切受造物都納為福音的受益者。相應地,我們最好重新審視一下,那個只保存對人類有用之物,而毀滅對人無用之物的策略。以這種方法對待受造物,最終只會耗盡有用之物,而消除無用之物,最終兩者皆失。就讓福音成為一切受造物的喜訊吧! 有趣的是,佯隨門徒而來的天國的神蹟均來自大自然。若被蛇咬也不會受傷。創世紀中的蛇的誘人毒液導致亞當和厄娃死亡。在新的國度裡,蛇的毒液不足以致死門徒,也沒有任何毒液足以消滅他們。這暗示福音的傳播是宇宙和諧的恢復。 把宣傳福音誤認為是遊說演練的行為是一種誤解。耶穌把福音定義為向窮人、被罪惡俘虜的人宣告釋放,和向盲者宣告復明的喜訊(路4:16-20)。福音具有釋放的能力,而福音的宣講應是釋放能力的行動,它包含基於福音精神的整個創世的全新視野。 在升天的場景中,瑪竇聖史指出耶穌許諾祂會陪伴門徒直到今世的終結。離開的人說他不會離開看似矛盾。所以上升的目的就是常在一起。因此,升到天上並非指移動到某處,而是耶穌與父所建立的一種新的關係方式,也是祂常與我們同在直到今世的終結的全新展現方式。耶穌永遠地擺脫了肉身和地方的限制,得以活著並伴隨祂的門徒直到今世的終結。 當我父親去世時,我個人深深體會到這種存在。一切來得太突然,再多的安慰也不足以撫慰我悲傷的心。就在此時,我修會的長上瑪竇神父探望我。他要我別把父親的死視為永遠的不在。他說:「他離開了你,但他現在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親近你。」那是真的。從那以後我再也不用致電給他徵詢意見。他與我更加親密,即使在他過世十四年後。我在我的想像空間裡與他討論我必須做出的任何困難決定。 耶穌升天節同時要求我們從限制我們活出完滿生活的事物中提昇起來。大地和它的眷顧,肉身和它的欲望本身並非壞事。然而,對肉身和身邊事物的關心卻把我們鎖進某種自私行為的監獄裡。 有時,我們把這狹小的世界視為生命最後的領域。耶穌升天節邀請我們突破上限,突破那個把我們困在狹小世界的偏見和信仰體系。當我們突破上限時,我們就能看到無限的聖神可能性,並達到完滿的生活。

復活期第六主日 (乙年) - 昇華至神聖之愛

Image
Z 若15:9-17 今天的福音延續耶穌有關愛的勸言。耶穌制定了一個合乎邏輯,能夠到達祂愛的王國的基本準則。我們今天讀到的若望的書信,就是對福音的評論,他在書信中解釋道:愛屬於天主,然後逐漸強調地說:天主就是愛。 要定義愛是十分困難的事。聖保祿嘗試在致格林多人前書第十三章解釋愛做什麼,不做什麼。由於這些情感極為複雜,許多精神狀態都被視為愛。喜歡一個物件,一個風景,一首詩,一隻動物,人都會以「愛」這個動詞來表達他們的感受。甚至迷戀一個人,也可以被視為愛。一隻獅子照顧牠的幼崽也可被稱為愛,因拯救陌生人而喪命也可被視為愛。愛的幅度可從簡單的美學到犧牲的死亡。所有的這些都是天主愛的火花。然而,要達到神聖之愛的成熟程度,我們就我進入逐漸理解基督的價值觀的過程。愛是天主最純粹的形態。 讓我們嘗試把耶穌談論的愛的層次進行排序: 本能的愛 這是母親對子女的愛。即使是動物也能做,有時動物比人更強烈地能表現出這種本能。這是對那些與父母有血緣關係的人更具有保護性的愛。耶穌用母雞對雛雞的關愛來表達了這種感情關係。(瑪23:37) 社交之愛:愛那些愛你的人 這是一種傾向之愛。你對來自同鄉、同一個家族的人、介於兄弟和姊妹之間的人、配偶等等懷著獨特的偏愛。我們就是基於這種傾向來建立團體,這在群居動物中亦很常見。聽聽耶穌是如何談論這種愛的:「若你們愛那愛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因為連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路6:32) 高層次的愛:不要惱恨那些惱恨你的人 「若你想起你的弟兄有什麼怨你的事, 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裏,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瑪5:23-24) 更高層次的愛:寬恕那些傷害你的人 「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瑪5:43) 人類最高層次的愛:為你的朋友捨命 這是屬人最高層次的愛:「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 神聖 之愛 「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羅5:8)這成為神聖之愛,並不是因為只有天主才能做到,而是因為當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時,我們在基督內生活的過程就開始了。 當門徒能夠像耶穌一樣去愛時,耶除稱他們為朋友而非僕人。在這種背景下,使用「僕人」一詞或許會引人不快。在此之前耶穌把他們視為僕人了嗎?不對!這是不恰當的解釋。只有當我們仔細閱讀《蕩子的比喻》中哥哥所說的話,我們才能明白僕人的用意。哥哥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