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24

常年期第十七週 (乙年) — 分享的奇跡

Image
若 6:1-15 今天福音經文記載的事件是:耶穌就是那使五千人得到飽飫的生命之糧。整個場景折射出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藉著“卓越先知”(the Prophet par excellence)梅瑟的代禱,他們解決了在西奈曠野(desert of Sinai)遇到的食物和飲水的危機。這樣講論的順序,也適於立定耶穌是新興團體的新梅瑟。在接下來的幾周,我們將會反思這段論述的完整含義。然而,這段論述除了有一些神學含義以外,還有一些實際意義,表示我們要去思考和行動。 耶穌正在解決饑餓問題。這是世界當下面臨的問題,尤其是持續一年多的大流行病的情況下。在瑪律谷福音中,門徒發現:解決這個問題,極其容易。讓他們找到自己的餅。這完全是不負責任的。他們追隨他們,聆聽救主的訓導,但是,照料他們身體饑餓的時候一到,他們洗手離開,這就是虛偽領導人的標記。耶穌知道,祂必須做些什麼。 耶穌從自己的孩提時代就可能對食物的短缺和豐盈非常熟悉。沒有人會比生在“食糧之家”(“house of bread)白冷的人更清楚了,白冷最後也成了食糧。祂四十天忍受饑餓,甚至餓得想要把石頭變成餅。祂知道饑餓的意義。在這場大流行病期間,祂一定比任何人都接近那些饑餓的人。 食物短缺的時候,祂做了什麼?祂兩手空空,只為了施以慈惠。祂問人們,他們有什麼食物。祂祝福了他們的食物,鼓勵他們把自己所擁有的拿去分享。這從一個小男孩的餅開始。有趣的是:這段經文並沒有提到:耶穌使餅增多。也許祂不需要增餅。因為可能所有人都給自己留了不止一個餅,以防食物出現短缺。一個成人的一頓飯,不會多過三個餅 (參看:路11:5)那個孩子有五個餅,數量超過自己能吃得下的數量!五餅《托拉》五書的象徵,二魚是智慧書和先知書的象徵,儘管是這樣解釋的,但是,所顯的奇跡,是邀請人們去分享。當他們拿著他們所有的一切去分享的時候,這就需要他們能有更多的東西。碎屑把十二個籃子裝滿,這意味著:他們有足夠的食糧,能使整個以色列都能得到飽飫。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我們的積存和浪費! 我經常會想像那個捐出食糧的孩子與自己母親的對話的場景,那個小孩子對自己的母親說:“媽媽,我把妳給我的五個餅和兩條魚給了救主,祂能用我一點點的食物使五千人得到飽飫。”那母親可能會回答說:“當然,我再多給你一些食物,好使你能拿去,與那些沒有食物的孩子分享。但是,如果耶穌把這些食物分給那五千人,你就會成這個神跡

常年期第十六週 (乙年) — 自主祈禱,醉心工作

Image
  谷6:30-34 我們今天讀到的福音經文延續上主日我們聽到的福音:耶穌派遣十二宗徒去傳教。他們同耶穌在一起,學習祈禱,醫治,驅逐魔鬼,已有相當長的時間。於是,他們被派遣去做耶穌正在做的事。當門徒從他們初次在鄉村的實習回來的時候,救主邀請他們休息片刻,安寧片刻。 這個場景中首先吸睛的是耶穌揭示出來的天主的母性。在大多數文化中,母親的職責是照顧家人的身體所需,包括照料他們的食物的休息。耶穌履行了那在傳統上賦給女性的這個職責,顯示出天主溫柔,富有同情的聖心。祂的使命不只是照顧羊,祂還照料牧者。耶穌具有母親般形象的例證,不只體現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發現,祂在岸邊烤魚,等著自己的門徒打一些魚回來(參看:若21:1-17)狹隘的把天主性完全局限於男性,與福音所描述的耶穌形象,並不相稱。教會傳統上舉行耶穌聖心節,與耶穌基督揭示出來的天主慈悲和溫柔的愛,完全合拍。 在讀經一的背景下讀這段福音經文,就會深化天主牧養的含義。第一篇讀經中,耶肋米亞對司祭(以色列的牧者)懷有怨言。他們說:這些司祭,驅散了羊群,並沒有照料他們。接著,天主給以色列人許諾:祂要給他們派遣一個合乎祂心意的牧者。在這裡,出自達味王朝的耶穌,祂所派遣的門徒,合乎祂的心意。耶穌從船上下來的時候,看到群眾蜂擁來到祂身邊的時候,祂感覺他們好似無牧之羊,這就使我想起耶肋米亞先知所說的這些話。 他們結束工作,在平靜中退省的時候,耶穌教導他們:牧者的職份,不是一個瘋狂的行動,也是一個內化於心的行動。耶穌引導他們完成這段內化的旅程。耶穌也藉著這個時機,親自參加了這次退省(參看:路5:16,9:18)祂在緊張的退省時期收集的資源,給祂和人們在一起完成使命,提供了動力。 他們與耶穌同在一段時間以後,他們回到海邊的時候,他們發現人們仍在那裡,渴望聽耶穌講話。於是,祂又開始工作。我們需要學習在自主的祈禱和使人沉醉於照料那些想要聆聽天主聖言之人的工作之間相互交替的技能。 我們可能會錯認為:這段經文只是講給那些在教會內擔任正式牧職的司鐸們聽的。所有人都蒙召成為牧者,我們都彼此交托,彼此照料:父母照料自己的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彼此照料,老師照料學習,幾乎所有人都要承擔牧人的角色。我們必須要努力成為一個合乎耶穌心意的牧者。

常年期第十五週 (乙年) — 一個輕裝的旅行

Image
  谷6:7-13 宗徒們兩個兩個出去,並被賦予制伏這個世界上不潔之神的權柄。救主指示他們,在這個工程中,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祂許可了一個結伴體系,但要他們輕裝旅行。 在我們腦海中出現的問題是:為什麼他們結隊去派遣?如果他們被挨個派遣,那麼,他們就能到達12個地方!為什麼他們被派遣的時候,不帶上足夠的備份和補給?如果他們帶上他們的食糧和金錢,這樣的話,他們就能節省找食物和免費住宿之處的時間! 救主是在教導他們要像那樣,以客觀和智慧來處理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今天,每個門徒(在我們的時代,教會的領袖)都面臨著一種誘惑,就是他們過於依賴自己的成果。他們感覺“我完成了福傳計畫”“我建立了教會”,而這樣的感覺,有損于建立天主的國。因此,救主強調要團隊合作,正如聖保祿所說:“我栽種,阿頗羅澆灌。” 獨人福傳很容易使人陷入有悖於福音價值觀的處境,依賴人的陷阱。他們怠于向他們挑戰的人宣講具有挑戰訊息的福音,而是宣講福音的簡化版本。如果傳教士忠於這個世界的權能,自己就會變得遲鈍和無能。儘管人們以為: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事實證明,它們是長滿樹葉沒有結果實的樹。 結隊制度的智慧在於,他們彼此依靠,這成了天主勇毅和啟迪的源泉。在救主的使命中,他們彼此支持,彼此合作。獨人完成的工作,往往是完成自己的項目,而非宣講天主的聖言。結隊制度阻止這個世界的權能馴化天主聖言,改變並消除這個聖言的力量。 結隊制度的另一個智慧就是:防止個人主義。“別人就是地獄”是由讓•保祿•薩特(Jean-Paul Sartre)炮製的哲學思想。這個哲學思想被建立在精神病理學之上,或是建立在一個具有缺陷的前提之上的,就是人是絕對獨立的。她/他並不是。人類天生就生活在社會中,因此,理想上認為:人不可能孤獨生活。我們每人都得到過別人的幫助,我們也有責任向別人提供幫助。在社會中,每人都對另一方負有承諾。我們要使別人信服我們的專案,我們的計畫,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的項目不能說服你的屬靈夥伴,那麼,這個項目,就沒有遵循天主的計畫。 門徒們被要求攜帶一個輕便的背包。客觀的法則,在這裡也同樣適用。如果門徒攜帶過多的個人物品,就會阻礙自己的工作。擁有很多財產的福傳者,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的說法。人的財產在哪裡,人的心就在哪裡。輕裝消除了福傳者的憂心忡忡。 修士出去旅行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導。有一群修士正進行一次

常年期第十四週 (乙年) — 歸鄉

Image
谷6:1-6 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回家,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經驗。那些在海外工作的人,他們經常面對這樣的情況。回家的工人,他們只有很短的時間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他們的親戚和家人有足夠的時間“款待”他們。歸鄉的人只要對他們的消費習慣或者文化提出最輕微的要求,那些到目前而言,對他們感到欣賞的人,就會對他們表達不滿。人們的幻想破滅,開始問道:“你什麼時候回去。留在這裡,有什麼意義?” 耶穌回家的時候,祂也有相似的經歷:祂曾被熱情的接待,也有被拒絕的經歷。祂在葛法翁挑選了一些僕人和追隨者以後,就回納匝肋住了幾天。那些在鎮上的人很想看到祂所顯的神跡。當然,他們還津津有味聽祂的門徒講述在葛法翁的奇跡。但是,祂一出現在會堂,人們就對祂不滿,向祂動怒。是什麼引起人們對祂的不滿?他們的愉悅,何時被仇恨取代? 祂在會堂裡講的話,一定有一些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先知”一詞給我們提供了一條異見的線索。耶穌把自己比作先知,祂教導他們,具有權威。當我們閱讀對觀福音的時候,這樣的假想得到驗證。在路加福音的經文中,祂讀了依撒意亞先知書,宣佈這個預言,在祂身上得到應驗,祂就是默西亞。鎮上的居民與耶穌之間存在鴻溝。耶穌認為自己是天主的默西亞,但是,人們並不這麼認為! 人們不準備接受這個事實:他們認識的近人,並不具有先知血統的人,開始教導他們。耶穌可能會挑戰他們,讓他們歸向天主的價值觀。然而,人們對邀請自己的人的資格表示質疑。 這段敘述經文中提到的另一個神學元素是有關默西亞的提法。在一份他們熟悉之人的名單中,他們遺漏了耶穌父親的名字,顯然是重要的。這可能是因為若瑟已經死了,但是,這並不一定。按照猶太人的習俗。通常是用父親的名字給兒子取名的。這是聖史的一種表達方法,在某種程度而言,他們很瞭解祂,但是,他們不知道祂父親到底誰,但是,我們知道,祂的父親是天主。 他們還試圖追溯救主的家庭之根,以此抹黑祂。但是,他們的嘗試失敗了,因為他們並沒有追溯祂的父親。他們知道,默西亞是出自達味王朝。他們試圖把祂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同化,而非達味的繼承人,作者給了我們一條線索,以此表明他們並不完全瞭解耶穌。讀者在他們試圖反駁的事情上找到了耶穌是默西亞的證據。 我們很難克服那些人們根據人的出身,膚色或文化產生的歧視和偏見,不論講話的人是誰,真理便是如此。他們通過詆毀講者,以此拒絕真理,這更說明了,那些聽眾,並沒有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