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25

四旬期第四主日 (丙年) — 對父愛的挑戰

Image
  路 15:1-3, 11-32 蕩子比喻中的父愛,對我的五內,發起了挑戰。我需要怎樣發育,才能使我轉變自己,成為父親的角色?當那個傲慢的兒子,把自己父親的財產,當作毫無價值的事物一樣揮霍時,那位父親完全有權拒絕他,但是,他使自己因信賴兒子而變得脆弱,把他接回家中。這樣的父愛,對一人談論自己所受的傷害和創傷而言,便是挑戰,這樣的父愛,是毫無保留的愛。 我所關注的父愛,與我的年紀有關。我相信:我年少的時候,時常想像:自己就是那回頭的小兒子,想要回到父親的懷抱。隨著年歲的增長,我的反思集中在老年長的兄弟身上。我產生了一種感覺,使我為兄弟之誼所觸動,伴有一種對那曾傷害過你,如今卻受到特別優待的人的積怨,對那曾誤入歧途,揮霍手中權利之人的積怨。我使自己既作了這小兒子的判官,又做了大兒子的判官。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開始穿上父親的裝束,學會去愛,而非傷害,學會去與那先前我認為,不配擁有磋商權的人協商。在這個故事裡,那父親秉公審斷的技巧,佔據了我睡眠和工作的時間。這個比喻,給基督信徒秉公審斷,一條基本的原則。不幸的是,在教會內實踐的許多審斷,並非時常遵循基督教導的原則。 基督信徒進行審斷的首要原則是:接納兩個兒子 —— 就是兩方。這不僅僅是要包容彼此,更是要使那有罪的一方,恢復兒子的尊嚴。那位慈父,如同那小兒子的長兄一樣,擁有拒絕他的一切選項。小兒子獲得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完全剪除了自己與父親的生緣關係,沒有任何權利,要求回到家中。那喪亡的兒子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所請求的,只求自己能獲得為奴的地位。但是,那父親仍然接納了他,使自己有了兩個兒子。 法利塞人,作為整個猶太民族的一員,無法接受兩個兒子的觀念,因為他們認為:只有以色列人,才是天主唯一的兒子。顯然,為他們所拒絕的“那第二個兒子”,就是許多存在於舊約中的,兄弟姐妹的世仇。一方被人擊敗,為人棄絕,另一方,受人接納,得到提攜。加音和亞伯爾的故事,依撒格和依市瑪耳的故事,雅各伯與厄撒烏的故事,都是例證 —— 同胞爭寵的例證 —— 只要有人認為自己才是天主所揀擇的,這樣的事就會一直持續下去。有時,讀者會對那得到(天主)揀選的人產生憤恨。比如:厄撒烏就是:他擁有許多良好的品格:他所承受的愛,遠超雅各伯。然而,出於某些奇怪的原因(極有可能是出於對種性純潔性的考量)選擇雅各伯作為猶太民族的祖先。 在舊約中,有一處充滿懸念的場景...

四旬期第三主日 (丙年) — 燃燒的荊棘和不結果的無花果樹

Image
  路13:1-9 今天的讀經綠意盎然。第一篇讀經是關於一種綠色植物:荊棘被火焚燒,卻沒有被火吞滅。所恭讀的福音是關於一棵枝尖不按時結果的無花果樹。我前所未有的,當我讀到彌撒的第一篇讀經時,就開始了反思。 被火焚燒的荊棘,是梅瑟穿越曷勒布時的迷境。那天,他在返回牧場的途中,發現了這一奇怪的景象:荊棘被火焚燒,枝葉並沒有被焚盡。有人警告他:要他脫下涼鞋,因為他正進入的地方,原是聖地,在那裡,他無需擔心會接觸到不潔之物,脫下涼鞋,意味著:要他把涼鞋放在遠離聖地的地方。那些留下的涼鞋所保存的是他在宮廷生活的鮮活記憶。天主花費四十年時間,在梅瑟的不知不覺中,預備梅瑟,使他護送祂的百姓,現在,梅瑟留下涼鞋,意味著,梅瑟已經捨下,那曾使他在埃及為奴的以色列人中間脫穎而出的涼鞋。梅瑟把它們拋下以後,他就成了自己百姓的一員,赤腳站在天主火焰面前的聖地上。 在那次相遇中,他被賦予一項使命:解救他的百姓。當他與“我是自有者”相遇的時候,在他身內燃起了解放天主子民的熱情。他所經驗到的,燃燒的荊棘,已使他潔淨,使他覺察到這項使命,火焰點亮了他的全部餘生。 對我們而言,聖地所代表的,是一種屬靈的狀態。在聖地,梅瑟不得不捨下使他與聖地相隔絕的事物 —— 涼鞋。那麼,有什麼事物,是我們必須捨下的呢?是什麼使我們與天主相隔絕,阻止我們與天主發生關係的呢?我們固執的意識形態,我們對權勢的渴望,拒絕使自己煥然一新,有罪的貪念 —— 這事物,可以是因人而異的,任何事物,都會使我們與天主相隔絕。捨下它們,開始踐行天主的使命,成為天主的代言人。 燃燒的荊棘的景象,佔據我初熟時期的神修經驗,並佔據了我的福傳觀。我記得,那時,我在修院帶領念日課,我發現一束美妙濃郁的植物,於是,我求神父在這株植物中施行聖事。這樣的景象,仍然存留在我的腦海中。這樣的景象,使我反復自省,反復使我想起福傳的憧憬。 為梅瑟而言,他的一生,是使自己成為刺痛他人的人。為拯救以色列同胞,他不得不殺掉一些人。但是,他的意圖,受到那些已得救之人的質疑。由於受到誤解,他不得不逃離自己長大的宮殿,最終成為一位牧者,與他往日皇家生活相比,這真是一份棘手的工作。他如同一株生長在野外的荊棘。燃燒的荊棘,可能已經告訴他:永生的那一位,“我是自有者” ,當他在荒野度生時,藉自己的能力,包圍了他。, Bobby Kattikaad,我所喜愛的一位神師說:...

四旬期第二主日 (丙年) — 鏡子中的天主性面容

Image
  路 9:28b-36 我們今天恭讀的是基督顯聖容的福音。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和和若望 —— 與祂較親近的同伴 —— 上山祈禱。這可能並不是第一次了。耶穌可能使他們養成單獨祈禱的習慣,這習慣同猶太人祈禱的習慣,有些不同。今天,不同尋常,祂“改變-面容”(“trans-figured”):祂的形狀,祂的衣服,祂的面容,一切都開始閃耀。祂屬人的帷帳,從祂的面容之上,暫時移走了,祂天主性的面容,在祂親近的門徒面前發光閃耀。 我們不得不想起梅瑟是如何上山,透過一種相近的方式,與天主相遇。梅瑟回途的時候,他時常用面紗遮掩他的面容。在某種程度上,梅瑟是天主光輝聖容的反映。為耶穌來說,不僅是祂的面容發生了改變,祂的全身都發生了改變。這些改變,慣常發生在與聖父相遇之人身上。 與此同時,祂的門徒陶醉在梅瑟和厄裡亞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刻。這真是令人狂喜的時刻。他們想要在那裡建築帳棚,使這個瞬間,好似自拍,或是將這個瞬間,進行截圖,使之凝結,並使這個經驗,成為永恆,並在那裡生活。“模組化體驗”(Tempting the experience)這是我的朋友,慈母孝子會的保爾森神父(Fr. Paulson CMF)關於這個瞬間而寫的話。他們想要保存這樣的體驗。他說:這樣做是徒勞的,就好比有人想要把尼亞加拉裝到一個瓶子裡一樣,又好似在往日的遊戲中,孩子們想要把陽光裝在火柴盒裡一樣。 他們的提議出自夢境。聖經慣常用夢境形容人失去知覺,缺乏對局勢的認知。我們曾讀過昏睡的童女,昏睡的家僕,昏睡的僕人,革責瑪尼山園(Garden of Gethsemane)裡昏睡的門徒 ——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於,缺乏對嚴峻局勢的認知。伯多祿想要永遠生活在光榮的時刻,是耶穌讓伯多祿面對的試探之一,耶穌並沒有回應這個試探。在此之後,耶穌告訴伯多祿:祂必須經受殘酷的死亡。在顯容以後,耶穌帶領他們下山,回到現實生活中。 除了對這段經文的神學性默想以外,極宜思考:何時,我們的面容能開始與天主相似?何時,我們能向他人放射天主的光輝?何時,人們才會認為,他們在我們身上看到天主?這要求在我們身上發生巨大的“實體的轉變”( trans-substantiation)。這一特定的術語,慣常應用於在彌撒禮儀中:在祝成禮中,發生在面餅上的轉變。實體的面餅,轉變成了真實的基督。當我們的本來面目,發生轉變,具有天主性的性體時,這樣的轉變...

四旬期第一主日 (丙年) — 尾巴和角的誘惑

Image
  路4:1-13 基督受到了試探,是的,就連基督也受到誘惑。那麼,我們也會受誘惑嗎?毋庸置疑的。對基督受試探的誤解,在於對魔鬼的訛傳。魔鬼通常被描述成穿著不雅的服裝,帶有尾巴和角的形狀,這樣的形狀減少了基督的外在誘惑。如果我們以為魔鬼不是粗俗的受造物,而是誘人的受造物,是令人喜愛的俗世夢幻的產物,我們便也存有這樣的誤讀。誘惑會使我們產生幻覺,使我們認為:世上最好的美物都是真實存在的! 將受試探的部位轉移到外部是不嚴肅的,這試探看似巧妙的,能使人免陷於內在誘惑的陷阱中。關於這點,我們卻要稍後進行默想。現在,讓我們來看,聖經文本中,安排在曠野的試探的經文。四十天以後,耶穌首次受到試探的地點是在曠野中。這使得我們想起在西奈的曠野,在那裡,以色列流徙了四十年。這便是受試探時期的隱喻。以色列成了各種試探的犧牲品。他們開始以可口的食物,朝拜其它神祇,追逐充滿誘惑的水泉。他們愈發懷念,思念他們曾經受到奴役的地方,以及奴役帶給他們的歡愉,而非追求他們的歸宿。那時,他們心煩意亂,他們的幻想破滅了。耶穌在曠野中經受的試探,就是先前以色列在曠野中所受的試探。以色列在曠野中跌倒了,耶穌卻在那裡贏得了勝利。 當這試探被理解成基督內在的困苦時,這試探成了我們犯罪傾向的隱喻,我們為克勝誘惑所受的困苦。魔鬼的出現,具有巧妙的合理性。如果耶穌把石頭變成餅,沒有人會指摘耶穌。但是,這樣的合理性,與基督的價值觀不符,祂把它們(指的是試探 —— 譯者注)看作罪人理所應當接受的試探。有趣的是:為使這試探合理,魔鬼巧妙引用聖經文本,以符合自己的心意。魔鬼所引用的,並非是某些有趣的傳說,而是聖經本身的經文。我們發現:不按聖經度生之人引用的聖經文本,竟然是合理的。推論我們說這話的原由,或說這話的因果關係,尤為重要。這不是屬人的邪惡,而是人慣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但是,當我們引用聖經本文,以此證明我們私欲偏情的正當性,這看似是合理的,好似我們用聖經為自己辯護,而非我們用邏輯來證明我們引用聖經的合理性。 發生在的曠野中的,耶穌受試探的事件,如同在曠野中每人所受的極大試探一樣。曠野是時空的隱喻,在那裡,沒有旁觀者,就連每人的自我反映也不存在。所有旁觀者離開以後,一人停止為他人做事,人的本我就出現了。人所做的一切和私欲,都要受到人的信仰觀和價值觀的考驗,在那裡,沒有一人,不受這樣考驗的。因為耶穌也是如此,沒有一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