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022

聖誕節八日慶祝期第八日 — 天主之母聖瑪利亞節日

Image
  路 2:16-21   今天的福音是子夜彌撒經文的延續。在耶穌的馬槽旁邊,牧羊人再次出現。他們按照天上的喜訊,來到白冷,找到了若瑟、瑪利亞和躺在馬槽中的嬰兒。他們沒有發現任何獨特之處,只見一個嬰兒和祂的父母在一起。然而,從這個弱小、需要人幫助和保護的小生命中,他們確認出祂就是救主。他們不需要獨特的標記;不需要確認奇蹟異事。牧羊人代表著所有窮人和被排斥的人,而他們幾乎本能地辨認出在白冷的嬰孩就是來自天上的默西亞。在耶穌聖誕的場景,我們看到牧羊人單單在觀察——欣喜若狂——天主為他們所行的奇妙化工。接著他們便向其他人傳揚他們的喜悅,凡聽見的人都驚訝牧人向他們所說的事。(路2:18) 路加在其福音的開端常常揭示那些有感參與天主計劃的人的驚奇和無上的喜樂。當依撒伯爾發現自己懷孕後,便對所有人一再重複地說:「上主在眷顧的日子,這樣待了我。」(路1:25)西默盎和女先知亞納讚美天主讓他們親眼看見祂在萬民之前早已準備好的救援。(路2:30-38)瑪利亞和若瑟同樣感到驚異(路2:33, 38)他們都具有嬰兒的眼目和心靈,伴隨著父親的一舉一動。祂仍被祂的姿態和微笑保留著欣喜若狂。祂笑了,因為祂從天父所做的一切中看出了祂愛的跡象。「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正如耶穌有天這樣說道:「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谷10:14-15) 路加福音所呈現的瑪利亞如同我們的姊妹,她完成了和我們相似的信仰之旅。這位瑪利亞並非我們使之虔敬的對象,一個包裹在特權的雲霧中,以致在某些情況下,她備受欽佩或嫉妒,而非被愛。隨著天主的計劃逐漸被揭示,這裡的重點是信德和欽祟。當瑪利亞聽到牧羊人論耶穌的誕生,就「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瑪利亞「收集所有的事實」,將它們結合起來並抓住了當中的意義,和默觀到天主的計劃的實現。 瑪利亞對她所肩負的使命沒有完整的圖像。她是循序漸進地慢慢意識到這一點。她對西默盎論這孩子的事感到大為驚異(路2:33)她對天主的偉大感到驚奇,如同宗徒和眾人一樣(路9:43-45)她不明白她的兒子選擇把自己交付給天父的事業的話(路2:50),一如十二個門徒難以理解師傅的話一樣:「這些話他們一點也不懂,這話為他們是隱秘的;他所說的事,他們也不明白。」(路18:34)即使瑪利亞不明白,但她觀察、默想、反覆思量,而只有在耶穌復活後(並非之前),她才理解這一切;她這

2022年聖誕節 — 心懷善意的人的聖誕節

Image
  瑪1:1-25 聖誕快樂! 聖誕節的副歌為「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願平安的外氅遮蓋每一個為人類帶來焦躁和憂慮的情況。 聖誕節在我心中烙下了一個幾乎是毫無理性可言的形像,這就是愛的誕生。人類以前從未愛過嗎?我們理所當然愛過,也仍然相愛。然而,我猜想所有愛人的行為的根本都存有自私的愛。即使我愛別人,恐怕我是愛上了愛人的自己。不知何故,人類的愛還未達到純愛。純潔無瑕的愛是天主。天主降生成人,這就是聖誕節——純愛的誕生。 耶穌聖誕的情節中,讓我最著迷的地方總是那顆星。儘管看來愚蠢,我還是喜歡保留我的童真,把那顆星幻想成天父展開的防風燈,守護著初生嬰兒——純愛。每一顆聖誕星都邀請我們為純愛守夜。愛在家庭、社會、宗教和國家之間都十分脆弱。除非我們承諾去守護愛,否則它將會被遮蔽和掩蓋。 天主把祂的聖子交予脆弱的人性——那個會傷害,甚至撲滅祂的人性的冒險,常常使我們感到驚訝萬分。然而,這同一的愛卻復活和深愛著這樣的人性。神聖之愛的奧祕令人費解。我願意被這樣的愛迷惑一生。 聖誕節的信息是普世性的。主愛的人享平安,因為一位救主已為他們誕生。沒有平安——即人性的憂慮,觸動了神聖的領域,以至天主子,和平之王,被賜予作為救贖。天使介紹祂為救主。當人類無法擺脫某種狀態或死亡的可能性時,就需要一位救主。人類在墜落到無可救藥的混亂之時,正等待著一位救主,而耶穌聖誕正正帶來希望。這位救主就是厄瑪奴耳,祂與我們同在,住在我們心中。祂透過關懷別人的人存留在人類當中。 聖誕節也是聖家十分個人的故事,它有它自己夢想。這夢想就是希望。我們所有人都在編織夢想,即使是無意識的。這些夢想的敘述點燃我們對明天的希望。當瑪利亞對天使說「是」時,就改變了她的世界、她的夢想,以及她希望撫養小家庭的夢想。這也粉碎了若瑟的夢想。晚上的夢大多數與白天的思想相聯。若瑟打算暗暗地休退瑪利亞的決定正正發生在當夜。當他的夢想破滅時,天主卻賜給了他另一個夢想。在神聖的忠告下,他改變了自己的夢想。 新的夢想賦予他一個神聖的可能性去保護與他毫不相干的母子。當一個人決定關顧生命、照顧別人時,神聖的可能性就開始發生。當若瑟願意遵從,聖誕就發生了。 若瑟半信半疑,然而新的夢想消除了他的疑慮。當我們抱有疑問時,做出能關顧到最多人的決定總是好的。大多數只關心自己的決定,往往失去了基督原本可能誕生在當中的機會。 聖誕節是一個人為關

將臨期第四主日 (甲年) — 耶穌,天主與我們同在

Image
  瑪1:18-24     「耶穌基督的誕生是這樣的」是今天福音的開端。瑪竇在他所描述的福音中一開始就強調聖神的介入,以避免人誤會耶穌的誕生是因人的介入。 福音中的聖神 (spirit) 並不具陽性元素。希伯來語 Ruah 是陰性,指力量,是造物主神聖的氣息。瑪竇這裡所指的是創世之初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的氣息。(創1:2) 路加甚至明確地記載了瑪利亞童貞懷孕(路1:26-39),這並非要強調她卓越的品德,更不是要眨低性慾。這段經文的引入這是為了向信徒啟示一個基本真理:耶穌不僅是人;祂從天而來,並且是取了人體的同一個主。 對於這個誕生的敘述,我們內心產生了許多合理的疑問。然而瑪竇並無興趣去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他只想讓我們明白:瑪利亞的兒子正正就是先知們所宣告天主預許要繼承達味王權的那位。 福音的結論是莊嚴的。整段經文似乎是為了要證明主藉著先知所說的話應驗了:「有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瑪1:22-23) 這預言按字面最原初的意思是宣布阿哈次的兒子希則克雅的誕生。他確確實實就是厄瑪奴耳,即天主保護自己的子民和達味王權的標記。然而,這預言並沒有回應到寄託在他身上的所有期望。他甚至沒有實現依撒意亞所述的幸福、昌盛與和平的許諾。他並非神奇的謀士、強有力的天主、永遠之父、和平之王…。(依9:5-6) 瑪竇要指出:耶穌就是應驗了先知的預言的那一位。祂就是先知所宣布由貞女所生的那個兒子,祂才是真正的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祂將被賜予永遠的王權,實現以色列所有的希望。 一如瑪竇福音的開端,厄瑪奴耳的主題回到福音的末端,並以主臨別前的應許:「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即厄瑪奴耳),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作為結束。「天主與我們同在」開啟和結束了瑪竇的著作,因為聖史要告訴我們,天主就是耶穌本人,而祂常常伴隨著所有人類。 福音也強調瑪利亞的童貞。貞女一詞在聖經中具有隱喻的含意:一個全然以不貳之心去愛的人。童貞就是全心全意愛主的象徵,也是聖保祿致書給格林多人中所使用詞:「因為我是以天主的妒愛,妒愛你們。原來我已把你們許配給一個丈夫,把你們當作貞潔的童女獻給了基督。」(格後11:2) 瑪利亞無疑地把童貞的典範——成全 (perfection) 實現了。對每一個基督徒而言,她是全然以完整、不貳之心去愛天主的最高模範。 要完全反思今天的

將臨期第三主日 (甲年) — 受邀皈依的洗者

Image
  瑪11:2-11 以色列人在先知的教育下,若干世紀以來一直在等待著默西亞。當祂來時,即使是有深度靈修準備的人,又或是性情良好的人,在辨認和接納祂時也有掙扎。就是說連洗者也猶豫不決。 今天福音的第一部分,我們看到若翰被監禁。在沒有從耶穌那裡得到祂介入的振奮消息,他的信德開始動搖。而這些困惑又是如何找上他的呢?答案顯而易見,他一直期待著一位會在世上回復正義和真理的解救者(依61:1)。或許他並不明白為何耶穌沒有從中干預把他從獄中釋放出來。 他期待著一個嚴厲的審判者,一個責斥惡人的默西亞。可是事實卻讓人感到驚訝,不,甚至使他感到失望。 面對著洗者若翰所派來的使者,耶穌顯示祂就是默西亞,並向他們一一數說依撒意亞先知所述的神蹟。(依35:5-6;26:19;61:1)這位希望的先知預言道:「在那一天,沒有一個居民再會說:『我病了。』」(依33:25) 洗者若翰透過使者拋出疑問,然而他反被邀請去注意新的事實。新的世界已經來臨:那些一直在黑暗中行走,迷失生活方向的人,如今正被福音光照。那些瘸腳不能走向主和他弟兄姊妹的人,如今都能疾步健行。那些對天主的話充耳不聞的人,如今卻讓福音帶領自己。那些認為自己是可悲無望的人,如今卻開始聽從福音:「救恩也為你們。」這裡沒有烈火,也沒有復仇。 天主的默西亞,和若翰所期待擁有精力充沛和嚴厲的性格的默西亞毫不相干。祂的所作所為令先驅感到震驚,時至今日也同樣使我們感到無比驚訝。有些人仍然懇求主介入去懲罰惡人,有些人則把不幸視為天主對作惡者的懲罰。然而,天主看到祂的孩子(即使他們作惡)受苦,會感到生氣或高興嗎? 耶穌以瑪竇福音中的真福八端來總結祂的回應:「不冒犯我的人是有福的。」一個對洗者的甜蜜邀請,去檢視他的神學信念。 耶穌顛覆了若翰所有的信仰。和我們一樣,洗者想像著一位大能的天主。當他體驗到軟弱時,便期待著轟動的干預。不過事件繼續進行,好像默西亞仍未來到一樣。 洗者是真正的信徒的代表人物。他困惑多時,提出疑問,但並沒有因為默西亞不符合他的標準而否定祂,反倒質疑自己的信仰。 耶穌並沒有為那些對信仰產生矛盾的人、那些在奧跡面前感到困惑和對生存感到迷茫的人、那些對天主的想法和作為不甚理解的人感到擔憂。祂所擔心的反而是那些把自己的信仰與天主的真理混淆起來的人、那些對所有問題都有現成答案的人、那些總是把一些教條強加於他人身上的人,以及那些絕不許容別人質疑

將臨期第二主日 (甲年) — 從內部清除邪惡

Image
  瑪3:1-12 每年將臨期第二主日,禮儀上都會採用洗者若翰宣講的福音。他為準備以色列人迎接默西亞而來。時至今日,他仍然教導我們迎接基督的降來。現在和往時一樣,要邁開最艱難的一步就是明白到自己有需要從舒適圈中走出來,離開我們自設的虛假宗教觀和可靠的神學觀,好迎接天主聖言的更新。 在我們深入探討若翰所宣講的細節前,我想你們留意一下套用在洗者若翰身上的隱喻。他被稱為「在曠野裡呼號的聲音」。有些譯本翻為「在曠野裡有呼號者的聲音」,這和原文有些出入。為何有人被稱為呼號呢?聲音具有迅速的特性。聲音一發瞬即消逝,在曠野,甚至連回音也沒有!更何況當時尚未有錄音系統呢。這就指出若翰來的目的,他來只為宣布默西亞的來臨,然後就從場景中消失不見。這亦是每一位基督徒的使命,像聲音一樣把默西亞宣講給世人,然後從場景中消失一樣。 回到洗者若翰的使命,並非所有人都準備好去回應他的邀請,亦非所有人都願意徹底改變自己的心。例如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對若翰的講道都很入迷,卻未能深入其中。他們不相信他,寧願死守他們所相信的。(瑪1:7-10)他們認為自己在天主面前是個義人,因為他們是亞巴郎的兒子。 洗者若翰對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譴責是嚴厲的:「毒蛇的種類!」他把他們比作蛇。他們會向那些不經意靠近他們的人注入致命的毒液,然後惡言相向,宣布災禍將降臨到他們身上。他們冒著像不結果的樹一樣要被砍掉,又像糠秕一樣要被火燒的危機。在我們面前的這個戲劇性景像,似乎正在駁斥讀經一中依撒意亞的夢境。 這種帶有威脅性的語氣從洗者若翰的嘴裡發出來絕不稀奇,因為當時的傳道者都是這樣表達自己,也是聖經中經常出現的用語。縱觀整部福音,先驅者的話具有超越即時性的意義。 論及天主的義怒時,若翰並不清楚天主會如何表達。天主發怒的形象經常在舊約中出現,祂的意圖並非把仇恨爆發到受害者身上,而是天主的愛的一種表現:祂正與邪惡對戰,而非與犯罪的人。祂亦非要打擊人,而是要把每個人從罪惡之中拯救出來。 用於砍伐樹根的斧頭,和耶穌賦予剪刀的功能具有相同的含意。剪刀可以把葡萄樹從無用的枝條剝奪其寶貴汁液使其窒息中解脫出來。(若15:2)樹木連根拔起被投入火中,所指的並非天主所愛、被視為子女的子民,而是存在於每個人和每個結構中的邪惡根源。這些都必須被剪掉,好讓健全的枝條抽芽吐綠。(瑪3:10) 傷口總是痛的,然而這是上主的安排。它們為新枝條提供條件萌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