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23

基督苦難主日(聖枝主日)— 死去的麥子要結出生命

Image
  瑪26:14–27:66 四旬期最寶貴的教訓是:天主並沒有奇蹟般地將基督從苦難中拯救出來。祂沒有阻撓發生在祂聖子身上的不公義和死亡。天主藉著聖子給我們顯示了戰勝魔鬼並非靠奇蹟的介入,而是靠消除作惡的能力,即使需要窮盡一生來完成。天主的邏輯難以被吸收,就如「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難以被接受一樣。 瑪竇特別強調 堅拒暴力 和使用武器。只有他記錄了耶穌對伯多祿的對話,就是在他以刀劍為耶穌辯護之時:「把你的劍放回原處,因為凡持劍的,必死在劍下。」(瑪26:52)第一、二世紀著名的護教者戴都良論說:「耶穌解除伯多祿的武器,就是從每一位兵士手中解除武器。」數十年後,聖經學者奥力振附和道:「我們基督徒不再手持刀劍;我們不再學習戰爭的藝術,因為藉著耶穌我們都成為和平的子女。」 瑪竇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 普世性的救恩 。以色列總不能認為自己是唯一和小心守護許諾的受託人。她扮演著主交付給她的角色:預備天國的來臨。現在她是賓客中首批被請來赴宴的人(瑪22:1-6)。遺憾的是,以色列拒絕赴宴。早期基督徒團體所經驗到的為一種痛苦的撕裂,就像一把利劍刺透心靈(路2:35)、「身體上的一根剌」(格後12:7)。這種拒絕的終極表現就是呼喊:「他的血歸在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瑪27:25)。 此句的荒謬解釋導致悲劇性的後果:仇恨、荒謬的指控、暴力,以及基督徒支持迫害猶太人。瑪竇賦予它的意義卻大相徑庭。猶太人選擇了暴力並拒絕了耶穌所宣告的和平統治。聖史想告誡我們重蹈覆轍的危險。 另一件只有瑪竇才記錄的事就是 猶達斯之死 。這位門徒象徵所有那些跟隨過耶穌一段時期的人。後來他們意識到耶穌並沒有實現他們光榮的夢想和對權力的渴望,便唾棄祂,甚至對祂轉臉不顧。 如果我們能暫時擺脫刻板的印象,我們就能體會到尊重並對這個人的困境心感同情。看來,他在宗徒當中並沒有朋友。當他看到唯一愛他的人死去時,他一定感到非常孤單,無法承受自己的過犯。遺憾的是他離去了,為向不對的人,即那些利用他的司祭,發洩他的悔恨和內心的折磨。若他轉向基督,他的生命必定會改寫。 最後,只有瑪竇談論到把守墳墓的衛兵(瑪27:62-66):他們是魔鬼獲勝的象徵。他們的存在證明義人被打敗,拯救者沉默不言,永遠被關在墳墓裡。這是我們的經驗:邪惡總是給人一種獲得最終勝利的保證,例如將窮人

四旬期第五主日 (甲年) — 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轉變

Image
  若 11:1-45 拉匝祿的復甦並非復活,因為回到這個物質的世界是復甦,但超越這個物質的世界,進入天國才是復活。 伯達尼一家由兄弟姊妹組成,他們代表一個沒有階級地位,只有弟兄姊妹的基督徒團體。這個團體面臨著一個解不開的謎題:一位兄弟的離逝。為何耶穌不防止死亡?心愛之人的死亡、我們的死亡,都試驗著我們的信德。讓人萌生祂「不在這裡」,祂並沒有以愛來陪伴我們的猜疑。 耶穌通過拉匝祿的死亡回應了這個困境:祂無意防止生物學上的死亡。祂來不是為延續這樣的生命,而是帶領我們獲得永生。當神修退却到只要求神蹟時,就會無可避免地引發信德的考驗,在最需要祂的時候,即患病、哀傷和不幸之中懷疑「祂不在這裡」。 瑪爾大相信死人的復活。她深信在末日,她的兄弟拉匝祿會與所有義人一起復活並有份於天主的國。 她所理解的復活(或許與現今眾多基督徒所理解的一樣)並沒有安慰到任何人。天主容許人死只為讓他復活嗎? 基督徒所相信的,並非末日時的死亡和復活,而是被基督所贖回來的人「永遠不死」。 讓我們舉個例子,假設在母胎中有一對雙胞胎。在懷胎九個月中,他們能看見,理解和對話。他們只認識他們小小的世界,對外界無從想像,對動物、植物、花朵、海灘等一無所知。 九個月後,雙胞胎輪流出生。那個稍微遲了點出生,尚留在母胎中的嬰兒,即使只是極短暫的時間,心裡想道:「我的兄弟死了,他再也不在這裡了。他消失了,離開我了⋯」然後哭起來。然而他的兄弟並沒有死。他只是離開了一個受限制、短暫、有限的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形態。 因此以基督徒的角度來看,此世的生命猶如妊娠,死亡是被遺留下來的人的證言,並非死者的證言。老子曰:「毛毛蟲眼中的世界末日,我們稱之為蝴蝶。」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四旬期第四主日 (甲年) — 一盞永不熄滅的燈

Image
  若 9:1-41   天生瞎子的故事讓每位基督徒很容易就勾起自己的故事。 與主相遇之前他看不見,是主讓他重見光明。祂以洗禮池的水啟迪了他,是信仰之旅的象徵! 在耶穌的時代,人們相信在天主無限的正義之內,善人和惡人在此世將按其行為獲得獎賞或懲罰。天生就殘疾的人被認為是由於他在母腹中就已犯罪的原故。對耶穌而言,瞎子生來就失明並非因為罪。 用來治癒瞎子的方法也很奇怪:泥土、唾液⋯⋯耶穌應用了當時的人的心態,認為唾液是人的氣息、神魂和氣力的集中點。通過氣息、耶穌的神魂,新和開明的人誕生了,這亦提醒我們創造亞當的隱喻。 瞎子被要求到「史羅亞池」(意即「派遣」)以水清洗。對耶穌——父所派遣的那一位——的提及是清晰明確的。祂是天主的水——應許給撒瑪黎雅婦人的水,治癒了瞎子的失明。 獲得治癒後,連瞎子的近人也認不出他來。這水——即基督的話,使他完全改變,且開啟了他的眼目,讓他發現以往的生活毫無意義。一個新而開明的人被創造了。 門徒屬靈之旅之始由意識到自己不認識基督那刻開始,並感到需要瞭解更多。這就是為何瞎子承認他不認識醫治他的人是誰的原因。 法利塞人的立場,提醒人在開始認識基督時所面對的危機。他依附自己的安全感和信念,頑固地拒絕任何改變,並繼續成為黑暗的奴隸。自覺「不認識」的瞎子反而相信耶穌是位先知。 他的父母害怕站出來支持瞎子。這是每個門徒的故事。他不再被理解,他被拋棄,有時甚至被最親的人背叛。在面對權威當局最終的提問而作出的回答,我們可以領會到那些被基督啟迪的人的特徵。 首先門徒是自由的: 他不會把思念賣給任何人,並宣認他的信仰。儘管法利塞人強迫他稱耶穌為罪人,但他卻明認「祂是位先知」。 門徒是勇敢的: 他拒絕任何形式的順從。當他們受到侮辱、威脅和暴力相對時,也不會被那些濫用權力的人嚇倒。 門徒是真誠的: 他不放棄信仰。即使會讓那些慣於從奉承者那裡得到認可和掌聲的掌權者感到不合意或不歡迎,他也不會放棄信仰並忠於真理。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稿

四旬期第三主日 (甲年) — 無價之水

Image
若 4:5-42 聖若望把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相遇寫成神學文本來教導那些接受上主的福音的人的皈依過程。 婦人來打水時正值正午時分,而耶穌向她要水喝。聖史介紹她的方式,清楚地表明他意圖把她轉化為一個象徵。讓我們嘗試定義她:她沒有名字,也沒有提及她從哪裡來。唯一找到定義她的元素就是「撒瑪黎雅人」,亦即異端,對上主不忠者。哪她到底是誰呢? 聖史巧妙地打發門徒離開現場去買食物,讓這對「戀人」獨處!在井旁的兩個「情人」又代表誰呢?婦人代表不忠貞的以色列(以色列在希伯來語為陰性)。所以這對戀人就是雅威和以色列。然而這段婚姻的結局並不幸福。這段愛情始於曠野,上主和以色列共同度過了難忘的經歷。就在那時,上主懷念地回顧:「我憶起你年輕時的熱情,你訂婚時的戀愛;那時你在曠野裡,在未耕種的地上追隨了我。」(耶2:2)然後新娘開始了她的不忠:她的背叛、對情人的迷戀、對埃及諸神的悔恨,並朝拜客納罕的巴耳邪神等等。 在這一點上,撒瑪黎雅婦人的身份理所當然被認定了;就是新娘以色列,並以她整個愛情和通姦的故事為背景。她有過很多「丈夫」,而她現在有的,也不是她的丈夫。耶穌在井旁遇見了她,想要把她帶回唯一的真愛——主那裡。 撒瑪黎雅婦人的渴象徵折磨以色列新娘內心最隱密的需要:對平安、愛情、寧靜、希望、幸福、真摯、始終如一和對上主迫切的需要。這也是每一個人都經驗到的需要。 井水象徵人類為了消除這種任何物質都無法滿足的渴望而採取的嘗試和技巧。  耶穌許諾的活水就是聖神。正是這種愛充滿了我們的心。那些讓聖神帶領的人會找到平安,且不再需要任何東西。 對話開頭的撒瑪黎雅婦人一心想著物質的水。她慢慢開始察覺並接受耶穌的提議。聖史謹慎地強調了她續步的發現。起初,耶穌對她來說只是一個流浪的猶太人(第9節),然後祂成為主(第11節),後來成為先知(第19節),再來成為默西亞(第25-26節),最後連同全體百姓,她宣告祂是世界的救主(第42節)。 福音的末端(第28-41節)呈現了撒瑪黎雅婦人和每一位門徒靈性之旅的結論。這名婦人遇見耶穌之後做了什麼呢?她撇下打水器(她不再需要它了,因為現在她找到另一個水泉),然後跑去向其他人宣告她的發現和幸福。 這是成為傳教士、宗徒、傳道員的召叫,向每個人講述遇見主且喝過祂的水的人所經驗到的喜樂和平安。 誠蒙Fernando Armellini SCJ 供稿以進行分析

四旬期第二主日 (甲年) — 真切體驗天主,為近人服務

Image
  瑪17:1-9 基督顯聖容的記載是以聖經語言寫成的神學文本。 耶穌登上高山具有神學意義。 在聖經中,山是與天主相遇的地方。梅瑟正是在山上看到天主顯現,領受後來要傳給百姓的啟示。 當梅瑟領受律法時,雲彩就把山遮蓋了(出24:15-16)。他帶著發光的臉皮下來(出34:29-35)。 因此,雲彩和發光的臉皮是天主臨在的反映。透過製造相同的場景,聖史把耶穌呈現為新的梅瑟,就是要傳授新律法給新人的那一位。 毫無疑問,耶穌就是天主最終的啟示。 瑪竇福音運用這些圖來指出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被引見到天主的世界,好使他們明白師傅的真實身份和祂旅程的終向。祂決不是他們所期待的光耀的默西亞,反而是遭受反對、迫害和殺害的默西亞。他們也意識到他們的命運將與師傳無異。 從天上有聲音「耶穌是我的愛子」,此話在天主所喜悅的忠心僕人(依42:1)受洗時已聽過了。 現在加添了一個訓道:「你們要聽從他」。要聽從祂的話,即使祂給人提出看似極其嚴苛的道路、指示出狹窄而陡峭的道路、自相矛盾和荒謬的選擇。 在聖經中,「聆聽」一詞不僅意味著「去聽」,而是相當於「服從」的意思(出6:12;瑪18:15-16)。天父通過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給所有門徒的建議是,要把耶穌所教育的「付諸實行」。就是邀請人一整生,都專注於真福八端所提倡的建議。 梅瑟和厄里亞是誰?前者把律法帶給他的百姓;後者被認為是第一位先知。對於以色列人來說,這兩個人物代表聖神的經書。 以色列所有的經書都是為了引導人與耶穌對話。他們朝向祂。沒有祂,舊約就無法理解。在前向厄瑪烏的路上,耶穌藉助舊約:「他於是從梅瑟及眾先知開始,把全部經書論及他的話,都給他們解釋了。」(路24:27) 三個帳棚的含意不易理解。在長時間與天主交談之後,我們不願回到日常生活:問題、社會衝突和家庭成員的分歧,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事驚嚇著我們。然而我們知道,聆聽天主聖言並非一切。人不能在聖堂或避靜中的心靈綠洲度過一生。人必須往外去,與弟兄姊妹相會,服務他們,去幫助受苦的,去接近任何需要關愛的人。 誠蒙Fernando Armellini SCJ 供稿以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