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23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甲年) — 凡心胸寬廣者,器度絕不狹小

Image
  瑪10:37-42 瑪竇在迫害的時期撰寫他的福音。為了對基督保持忠誠,當時的門徒常常經驗到必須接受與最重要的人斷絕關係。拉比們決意將基督徒驅逐出猶太會堂,且下令那些堅持基督信仰的人為異端,其家人亦要與他斷絕關係。這種被排斥的後果不僅在情感上,在社會和經濟上都是嚴苛而又痛苦的。 耶穌要求祂的門徒為了福音的原故,即使在缺乏支持、保護和物質保障的情況下持守勇毅。接著,祂提出另一個更戲劇性的要求:不僅願意失去一切,甚至甘願捨掉生命。十字架的形象為那些願意按福音的要求而生活的人來說是必然的後果。跟主一樣,他們將會面對十字架——即世間的仇恨。即使他們不因殉道而喪命,也必須持續不斷和慷慨地的自我犧牲,獻出生命。 經文的第二部分向那些接納宣講者的人作出顯著的應許:「誰接納你們,就是接納我;誰接納我,就是接納那派遣我來的。」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款待,一如叔能的婦人般,不但款待厄里叟,更接納其帶來的信息。拉比們說道:「一個人的使者如同他本人。」門徒的話迴響著主的聲音,父藉著祂而發言。 正是這一點延續讀經一的主題。誰接納一位先知,因為他是先知,將領受先知的賞報。即使是給這些小子中的一個一杯涼水喝這般微小的愛德舉動,儘管微小,毫不顯眼,沒有顯赫的頭銜,也不會失去他的賞報。 並非每個人都從天主那裡領受相同性質和一模一樣的恩賜。然而,每一位真正的信徒都蒙召以不同的方式,但同樣的慷慨,來捐助和支持那些為傳揚福音而完全自我獻身的人。即使在物質支助的面前,這些人也需要從信仰上的弟兄姊妹中聽到讚賞他們的努力,並且他們的信息被吸收。 這種款待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那些放棄擁有「家」、建立家庭的人揭示,並非為了逃避或遠離塵世,而是為了能夠屬於每個家庭,充分地在主內的弟兄姊妹中來去自如。每個家庭都視他們為家人或是外人?又該如何表達對他們慷慨的付出的感恩之情呢?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甲年) — 背道而行真的很冒險

Image
  瑪10:26-33 圖密善皇帝開始在小亞細亞迫害不朝拜他的雕像的基徒徒。他們已經到達了忍耐的極限,甚至瀰漫在叛教的氣氛中。瑪竇為了鼓勵他所處的基督徒團體,引用師傳所謂關於門徒必須面對苦難及迫害的話。 對基督徒而言,迫害並非偶然的事,而是無可避免的事實。然而恐懼常常癱瘓基督徒。恐懼表現於害怕失去自身的地位、害怕看見自己的上司威望盡失、害怕失去友誼、害怕自己的財產被剝奪、害怕受到懲罰、降級,甚至被殺。凡感到害怕的都失去自由。感到恐懼是正常的,但是受恐懼支配而被牽制的人卻是不幸的,最終癱瘓自己。 今天的福音,耶穌三次強調:「不要害怕!」宣布福音的人,首先因為基督的敵人引起暴力,就害怕他的使命會失敗。耶穌向他保證,即使面對考驗和苦難,福音將會傳遍普世並轉化世界。縱然他們未必能看見他們以辛勤和痛苦播下光明和良善的種子發芽,然而他們必須培養一種喜樂的信念,相信莊稼會壯出成長並且結出豐盛的果實。 第二種害怕是被虐待,甚至被處死。耶穌邀請我們細想:福音的敵人能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冒犯、冤屈、毆打、沒收財產、奪走生命!是的,僅此而已!沒有任何暴力能夠剝奪門徒唯一永恆的財富:他從天主領受的生命,沒有人可以奪去。 然而卻有一位——耶穌繼續說——需要害怕。就是「能使靈魂和肉身,都陷於地獄的那位。」它不是我們外在的特徵,而是我們一出生便帶著的罪惡。我們多少次因為害怕獨處,醞釀曖昧的友誼,或維持最終會使我們成為奴隸,且阻擋我們生活的關係呢?凡害怕的人都無法完成助他實現人生的事,因而「喪亡」。 迫害使我們常感到害怕是第三種原因。它不僅影響我們,更影響我們周圍那些可能被剝奪必要生存條件的人。對於這個異議,耶穌以回顧對天父的眷顧的信賴作為回應。祂並沒有向祂的門徒保證什麼都不會發生,或他們總是會被驚人的方式拯救。但祂保證如果他們有勇氣保持信德,天主仍會意識到他們真正的善良。 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因為福音的原故而被殺害。即使沒有流血,迫害仍然存在,且無可避免。有時它以侮辱、公開嘲諷公然地表現出來;有時則以隱蔽和偽裝成邊緣化、歧視、排斥這方式表現出來……一個不關心他人的人已經適應了這個世界的原則,可能已經放棄了天主的國卻不得而知。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甲年) — 你被揀選是為了一分責任,而非特權

Image
瑪 9:36–10:8 司鐸和修女的數目 正 持續和顯著地下降,那該怎麼辦?答案顯而易見:「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不過,將我們自己限制在這一類基督徒所提倡對福音的註釋是不對的,甚至是危險的。這會使我們認為他們只需致力於團體之間的服務,並假設天主的子民是一群沒有牧者的羊群,沒有被收割的「莊稼」,更因為沒有「收割者」而迷失掉。 十二門徒——現在且說——並不代表司鐸和修女,而是全體天主子民。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狀況如何(已婚或單身;有學問或無知的;強健或軟弱⋯),每個人都要投身建樹天主的國。 揀選十二宗徒的背景出於耶穌對祂的子民的憐憫,因為祂並沒有看見任何人照顧他們:不是政治領袖,也不是宗教權威。他們全部都被追逐自身的利益、自身的優越和前途而被驅散。他們視特權為目標;他們一心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卻忽視了那些饑餓的、病弱的、生活受迫壓和受虐待的人。 耶穌對人的需要和痛楚十分敏感。「憐憫」(splagknizomai) 這一動詞在福音中出現了十二次,它總是用來表達天主或耶穌對世人深不可測的情感。在這段經文中,它應用在耶穌所經歷的感受:祂並沒有置身事外,站在遠處觀看,沒有對祂子民苦苦掙扎的情況漠不關心,反而動了憐憫之心。祂感到一股發自內心的情感。 這顆憐憫之心促使祂作出干預。祂建立新的子民,召叫了十二人,這數字指向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耶穌吩咐祂的門徒繼續履行祂的工作。為此,祂首先要求他們祈禱,因為只有透過祈禱,他們才能吸收天主的情懷。然後祂才給他們權柄去驅逐魔鬼及治好病人。 經文的最後一段,再次喚醒門徒蒙召的使命:「你們去並宣講:天國臨近了。病人,你們要治好;死人,你們要復活;痲瘋病人,你們要潔淨;魔鬼,你們要驅逐。」(7-8節)這就是——很容易可以查證——耶穌祂自己親自所作的(瑪9:35;4:17)。因此,基督徒蒙召將他們所有的精力投到「再現」,使他們的主臨現人間。祂是第一個被派遣來收割莊稼的工人,門徒都是祂的合作者,正如聖保祿所理解的那樣(格前3:9)。 這段經文以一個命令來結束:「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8節)這是在履行使徒性工作時要徹底棄絕任何形式的私自利益的要求。 基督的門徒並不是為了獲得一些個人的利益而工作:受人敬仰、受人尊重、受人推崇,或為了充實自己。正如他的主一樣,他自由地奉獻他的意願。他唯一的賞報便是藉他慷慨地服務和愛他的兄弟而獲得的喜...

基督聖體聖血節 (甲年) — 天主聖言暨生命之糧

Image
  若 6:51-58 這段經文是耶穌在增餅奇跡後,在葛法翁施教時對生命之糧的論述的總結。群眾看到神跡後,就立意強迫祂,立祂為王(若6:14-15)。 為何這班感到驚奇和仰慕的群眾要尋求耶穌呢?他們都被不成熟的信德有所驅使。他們對耶穌感興趣只是因為他們認為祂能透過神跡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成熟的信德卻是另一回事。這些人理解到耶穌行神跡並非要令人欽佩,而是為了導向更深層次的事實。 葛法翁的群眾並不理解。耶穌嘗試解釋這個奧秘,祂把自己喻為從天降下的生活的食糧來開始祂的論述(若6:33-35)。祂斷言,誰聽祂的話就會融入祂的信息,祂的福音,以生活的食糧來養育自己。然而,祂的陳述卻無人能聽得入耳。 對猶太人來說,從天降下的食糧就是瑪納(詠78:24),而滋養人的食物就是天主聖言(依55:1-3)。「若瑟的兒子何以有此權柄?」他們憤慨地問道。耶穌沒有緩和祂的主張,反而作了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聲明。這食糧不單單是祂的教義,而是祂的肉。「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為使世界獲得生命。」這就是今天經文的開端(若6:51)。 吃這道成肉生的肉意旨承認天主的啟示是通過「木匠的兒子」來到這世界,並欣然接納來自天上的智慧。 即使在此闡明下,耶穌的提議的駭人聽聞之處仍然存在。人怎能「吃人」呢?聽眾驚愕的反應是可以理解和合理的:「這人怎麼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若6:52)他們明白祂指的不僅是對天主的啟示的靈性吸收,也指真實的「吃」。這是什麼意思呢?有關聖體聖事的論述在此插入。 耶穌親自賦予聖體聖事意義。這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峰」。我們知道由於缺乏司鐸,許多基督徒團體在主日相聚到主的餐桌前,只能領受聖言而未能領受聖體。我們堅信,他們藉著這獨一無二的食糧必能獲得豐富的生命。 必須強調的是,感恩聖祭是聖事——真正使復活的基督臨在。它並不能代替人對基督聖言的信德。在領受聖體前,必須先聆聽和默想一段福音經文。恭讀聖言是不可或缺的大前提。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天主聖三節 (甲年) — 我們信仰的天主

Image
  若3:16-18 今天的福音僅由三節緊密的經文構成。這些經文足以糾正許多基督徒心中仍然對天主抱有的扭曲形象——即嚴厲和頑固的判官,並且打開我們的心扉去相信祂的愛。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這段可被視為聖經對創世、生命和人類命運的意義的啟示的巔峰之句。 若望親眼看見過,瞻仰過,親手摸過這生命的聖言(若一1:1),他續而說:「天主是愛」(若一4:8);這愛就在祂賜予世界祂的獨生子身上彰顯出來。祂不僅在祂道成肉身時把祂賜給了我們;還將祂交付給釘祂在十字架上的人們。就在十字架上,祂顯示了祂真實的面容,再沒有任何面紗遮掩。 保祿表白他明白這份愛的奇蹟。當他寫給羅馬人時說道:「但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 那麼人該怎樣回應這份愛呢?只須一事:相信祂,棄絕自己完全地投入祂的懷抱——一如新娘投入新郎的懷抱——把她自己交託給他,巨大無比的愛,在生命交匯的確定性中。 當我們想到天主藉著納匝肋人耶穌成為我們人類的一份子時,有時我們會誤以為這是事實中的一個插曲,是祂存在的一個可悲的小插曲。祂來到我們當中,約莫三十多年,受苦受難死在十字架上,然後回歸到遙遠的天鄉,高興地回復之前的狀態。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天主取了人性,並永遠存留在我們當中。祂並沒有把自己從我們的生世界中抽離。祂是,且永遠都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瑪28:20)。 在若望福音中,耶穌並非以判官的身分出現,而是以救世主的身分:「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若3:17)「因為我不是為審判世界而來,乃是為拯救世界。」(若12:47) 今天經文中的第三節,亦是最後一節,應該以這樣的角度來閱讀。當中突顯了每個人在天主的愛前的責任。「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若3:18) 今天,我們被召去迎接天主所賜予的喜樂,但我們仍可能犯下延遲接受,甚至拒絕祂的懷抱的愚蠢行為。祂期望人能即時答允,因為每一個時刻花在罪惡中,就是拒絕祂的愛,就是浪費了機會。 在生命的盡頭,在天主「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格前3:13)後,每個人的行為與基督本人的行為的一致性或差異性將顯而易見。天主必定會張開雙手歡迎所有人,即使有些人將不得不承認他管理不善、無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