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23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甲年) — 不想失去生命就得獻出生命

Image
  瑪16:21-27 門徒深信天國快將來臨。儘管他們領悟到他們的主就是基督,期待已久的「達味之子」,然而他們所相信的卻是地上的王國。他們為了看見他們光榮的夢想得到實現而跟隨了祂。對他們來說唯一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確定誰才是最大的(谷9:34)。 正是在這些期望的背景下,福音所載三次有關受難的預言的第一次被收錄在這裡。祂不想讓跟隨祂的門徒陷入徒勞的幻想中。為了避免歧義,祂公開地宣佈自己並非走向勝利,反而是前往耶路撒冷受苦受難,被殺害,並且在第三天復活起來。 門徒並不明白;他們從經師中得知默西亞是不會死的。伯多祿以所有人的名義回應,他無意讓自己投身在一個荒誕的計劃中。伯多祿把主拉到一邊,質問祂的意圖。耶穌幾乎被觸怒地喊道:「撒旦,退到我後面去!」。祂說「退到我後面去」——即跟隨我的步伐,不要試圖爬過我的頭來,像聲稱要帶路的人一樣。這個計劃是由天父所訂定的,而伯多祿的提議則來自世俗的智慧和人類的愚蠢,在天主眼是毫無意義。 伯多祿的行為就像撒旦一樣,試圖說服耶穌去專注於統治和征服權力,就是祂之前領受過撒旦典型的策略一樣(瑪4:8-10)。現在面對由伯多祿提出同樣的誘惑,祂不能不以同樣的嚴厲來回應:「撒旦,滾開!」。西滿已宣認他對永生的天主之子的信仰,但現在卻成為絆腳石,因為他讓自己被人性的理智所引導。 耶穌諫責伯多祿之後,轉向所有人,明確地提出了祂的要求。不要試圖減輕這些要求,使之更容易被接受。這三個必須服從的命令刻畫出不容許遲延和重新考慮的激進主義選擇:「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 棄絕自己意旨停止為自己考慮,即對個人利益、獲得滿足、認可和好處的追求。即使在最純粹的愛的行為當中,也常常藏有一些隱蔽式的私心和野心。 第二個命令——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並非指要耐心地忍受生活中各種大大小小的磨難,更不是要以痛苦作為取悅天主的途徑。十字架是愛和全然奉獻的標記。背著它跟隨基督意旨重蹈基督所走過的道路:為同樣的理念獻出自己的生命,如果需要的話,甚至面對死亡。 第三個命令——來跟隨我,意旨參與我的計劃,和我一起為愛賭上生命。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甲年) — 改變你的名字和生活的發現

Image
  瑪16:13-20 有一天,耶穌在凱撒勒雅境內,向門徒提出了兩個問題:「人們說人子是誰?」和「你們說我是誰?」廣傳的主張意見把祂指向顯赫的人物:洗者約翰、厄里亞、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 耶穌是最偉大的導師之一,祂對窮人的愛、對正義、和平,以及非暴力的承諾,無可置疑地被各時代的人們所欽佩。然而,真正的門徒是那些明白祂是獨一無二的人。正是這時,伯多祿以他驚人的回答介入其中。他以所有人的名義說話,並表示他已理解一切。他回答說:「你是基督」,即默西亞。 伯多祿只在形式上給予正確的答案;事實上,他心裡懷有完全扭曲的想法。他確信耶穌即將要在地上展開天主的國,且認為祂將以神力、奇蹟和異事來實現它。耶穌回答西滿時這樣論及他:「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 賜予西滿的名字——刻法;阿拉美語(即耶穌所說的語言)為伯多祿——極有可能並非指磐石,而只是一塊建築石頭。耶穌所說的石頭就是伯多祿宣認的信德。這信德構成了教會的根基,使教會與基督磐石合而為一,成為堅不可摧,永不為邪惡勢力壓倒。所有像伯多祿一樣,且與伯多祿同樣宣認信德的人,都像活石般被安置在天主所設計的屬靈建築物中。 伯多祿同時領受了鑰匙,以及束縛和釋放的能力。拉比們確信他們擁有「法律書(梅瑟五書)的鑰匙」,因為他們認識經卷。耶穌對法學士嚴厲的指控就採用了這個形象:「禍哉,你們法學士!因為你們拿走了智慧的鑰匙。」(路11:52)他們非但沒有開啟救恩之門,反而阻止別人,沒有向人揭示天主的面容和祂的旨意。 耶穌取回了他們濫用的鑰匙。隨著祂把鑰匙交給伯多祿,耶穌囑咐他「做群羊的模範」(伯前5:3)。祂委託他開啟認識基督和祂的福音的大門。凡藉著宣認信德而通過由伯多祿所開啟的門(即「神聖之門」),便可獲得救恩;誰拒絕則留在門外。 藉著今天的福音,我們認識到伯多祿在教會中被賦予一項特殊的任務。他蒙召去餵養羔羊和羊群,並且必須維持其弟兄姊妹的信德。正如教宗本人被明確地公認著,有必要理解教宗的職務是「超越愛德的持守者」,一如里昂的聖依勒内(二世紀)所謂。 由 Fr John Ledesma SDB 翻譯 Fr. Jijo Kandamkulathy CMF 簡易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甲年) — 「狗」因信德而成為「羔羊」

Image
  瑪 15:21-28 初代基督徒團體需要面對他們自身的排外主義。有些人相信救恩只為皈依了的猶太人,還有像聖保祿般的自由人。聖史闡述了耶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當聖史在今天的福音講述耶穌和婦人之間的對話時,他看似很興奮地強調主以越來越嚴厲的語氣來回應婦人。起初祂無視婦人的請求。婦人越堅持,祂就越嚴厲並說:「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 耶穌展示祂自己為以色列的牧者,宣稱祂來是為滿全先知的預言,而婦人亦理解。她知道自己並非選民,且意識到自己不屬於「主的羊群」,同時不獲救恩的權利。然而,她完全信靠上主的慈善和自由的介入。她叩拜耶穌說:「主,幫助我吧!」可是對她這般堅持的回應卻換來一個侮辱:「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 以色列人是羊,而外邦人則是狗。在當時,狗這一詞常貶義地用來泛指異教徒。耶穌唇舌上的這番話令人感到震驚,尤其是考慮到客納罕婦人滿懷極大的敬意轉向祂這一事實。她三次以「主」——基督徒對復活的那位宣示信仰的尊稱,及一次以「達味之子」——等同承認祂為默西亞——來稱呼祂。祂看似和祂的同胞一樣,對外邦人帶有厭惡。但事實是否這樣? 故事的總結澄清了我們的疑惑。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德真大!」這讚美從沒來沒有對任何以色列婦人說過。 面對上述的挑釁、對異教徒的蔑視、對他們的不潔和不堪當的提及,這全都是巧妙的安排。耶穌希望祂的門徒從根本上改變他們與外邦人交往的方式。祂「扮演」著一個完整和純潔的真以色列人的角色,來顯示祂子民所培養的分裂主義心態是多麼的荒謬和愚蠢。當「羊群」自行遠離想聚集牠們的牧者時(瑪23:37),「狗」卻接近祂,並且因著信德而得救。 這信息永久適時。教會蒙召成為一個標記,表示所有關於性別、種族、人民、機構等歧視都已結束。保祿稱:「在基督耶穌內⋯⋯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迦3:28)客納罕婦人是真正的信從的典範。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甲年) — 信德在危機時刻走向成熟,定睛於基督永懷希望!

Image
瑪14:22-33 事情發生在增餅奇蹟之後的夜晚。耶穌強迫他們上船,並遣送他們到對岸。耶穌自己則“獨自上山”,離開羣衆,決然地進入天主的世界。這就是爲何門徒們發現自身處於黑暗和海上的暴風雨中。黑暗是迷失方向的比喻,即使是最忠信的信徒也難逃懷疑的縈繞。有時候,即使被堅強信德驅使的人也會感到孤獨。 水在舊約中,是描繪導向死亡的勢力象徵。以色列人一直很懼怕大水。他們說,只有上主毫不懼怕旋風和暴風雨。唯有上主自己能夠化風暴爲平靜(詠107:25-30),也只有上主“步行在海波之上”(約9:8)。 如果你記得這個象徵,就會明白門徒們的懼怕。他們害怕被邪惡和死亡的勢力所淹沒。他們的船被風浪所猛甩。如果門徒們想要成熟地脫離,狂暴的風浪是門徒們必需經歷的考驗。 深夜接近尾聲之際,耶穌出現了,步行於海浪之上,只有天主纔有能力如此行事。門徒們卻並未認出耶穌。他們的反應很是奇怪。到底發生了什麼呢?他們爲何沒有認出祂呢? 聖史瑪竇是在用聖經的語言來描繪他那個時期的基督徒團體的處境。他們被很多考驗所“折磨”,被疑慮所困擾,最重要的是他們看不到主耶穌可見地與他們同在,從而迷失了方向,因爲主耶穌會給他們內注入安全和勇氣。 聖史想要藉此啓迪他們。耶穌一直親近門徒們,甚至到世界的末日亦然,正如他曾許諾的(瑪28:20),卻不是肉體上的同在。意識到祂的臨在,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有藉着信德的眼光才能認出祂來。 福音的第二部分包含了耶穌與伯多祿的對話,以宗徒的要求開始:“主!如果是你,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裏罷!”伯多祿的要求有這樣的象徵意義:伯多祿,宗徒之首看到了主耶穌——復活者,穿越了死亡之水,現今在海面上行走——是在天主的世界中。伯多祿知道自己被召叫在生命的恩賜中跟隨耶穌,卻被死亡嚇到了。他害怕失敗,所以懇求上主賜予他力量。 只要他定睛於主,就能夠走向祂。當他的信德減少時,當他開始懷疑自己做的選擇時,他就會下沉,害怕被淹沒,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爲每個基督徒來說,這也是很真實的經驗。 Indebted to 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 Fr. Jijo Kandamkulathy CMF Claretian Missionaries Fr.James Gao

耶穌顯聖容 (甲年) — 反射神聖的面容

Image
  瑪17:1 - 9 今天我們讀到基督顯聖容的福音。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這三位最親密的夥伴往山上祈禱。這顯然並非第一次。或許耶穌想要培育他們一個與猶太傳統截然不同,獨自祈禱的習慣。不過那天卻有別於平常,耶穌轉變了。祂的形體、祂的衣服、祂的容貌,全都閃閃發光。彷彿遮蓋祂人性的面紗暫時從祂的面容揭露出來,祂的神性在祂親密的門徒的視線中閃耀起來。 我們不禁想起梅瑟如何以十分相似的方式上山與天主見面。當他回來時,他要用首帕蒙上自己臉上的強光。梅瑟在某程度上反映著天主的光輝。耶穌卻不止面容,而是整個身體都轉變了。這就是發生在那些與天主相遇的人身上的變化。 與此同時,門徒們也分享了梅瑟和厄里亞和他們在一起的經驗。這是多麼令人快慰,他們想在那裡搭棚,凍結這一刻,就像自拍或截圖一樣,將這一刻變為永恆,生活在這種體驗中。我的朋友Paulson神父把這一刻稱為「將經驗聖幕化」。他們想要保存這刻的經驗。他說,就像有人試圖把尼亞加拉的薄霧收藏到樽子裡,或孩子們把陽光捕捉到火柴盒中一樣,都是徒勞。 他們的提議來自一個夢幻般的睡眠。聖經中的睡眠尤指對現實情況嚴重缺乏知覺。我們讀到睡著的童女、睡著的管家、睡著的僕人、在革責瑪尼園睡著的門徒,它們都指向沒有認清當下的嚴重性。耶穌沒有回應伯多祿提出永久活在光耀中的試探。耶穌隨後卻告訴他,祂將要經歷苦難和死亡。耶穌顯聖容後,帶他們回到現實的山腳下。 本文除了神學上的默想外,我們還應該思考:我們的容貌何時才會看起來像天主?何時才會將天主的光耀照射給別人?人們何時才會認為在我們身上看到天主?這要求我們有一個巨大的變體。這術語就是我們用來描述彌撒中餅酒在祝聖時變體的那一刻,即餅酒的本質變體為基督的本質。當我們的本質變為神聖的形像時,這變體就發生在我們身上。當我們像基督一樣思考和感受時,我們的本質就會轉變。當我們行基督所行的事時,我們的容貌便會轉變。 德蘭修女就養成了這種神聖的面容。有人問她時,她答說:「即使給我一百萬,我也不會為你做這種事。然而我做,是因為我在他們每個人身上看到受苦的基督。」這些窮人中有些稱德蘭修女為神、女神,或任何相等於神聖的名稱。這是轉變的奧跡。當我們能夠從窮人、苦難中看到天主的面容時,他們同樣在我們身上看到天主的容貌。這就是基督遇見基督的經驗,受苦的基督遇見慈悲的基督。 這是生命中真正的靈性轉化的鏡像效果,是經歷漫長的自我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