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 2023

將臨期第一主日 (乙年) — 耐心等待天國的來臨

Image
  谷13:33-37 有一個富人出遠門,把自己的家產交託給看門的和管事。他指望看門的無論黑夜白晝都當心和醒寤,等待他的回來。這則故事邀請所有人活出福音的精神,心神不要鬆懈,直到救主的來臨。 有些人滿懷期待和希望地等待。最近,海洋科學界為發現深海八爪魚一事而感到困惑。一隻母八爪魚在沒有進食的情況下,連續53個月在卵上育雛。這種八爪魚正是耐心等待和忍耐的化身。當她等候多時的東西實現時,她因目睹了所期望的這一天出現而滿足地倒地而死! 如同這八爪魚一樣,以色列等待默西亞已幾個世紀。可悲的是,當他們期待的那位來臨時卻沒能認出祂來。那是一場虛幻的等待。他們只顧其名,卻對將要來臨的那位的特徵一竅不通。因此,他們刻劃了最乎合他們喜好的默西亞的形象。只有少數像聖殿裡的西默盎能夠辨認出他們一直以來等待的那位來臨時所目睹的莊嚴和珍貴性。 有些人則疲憊地等待。在去年的疫情中,我們因長時間的等待而變得疲憊和焦躁。在那些日子,我聽見很多等待的故事:一家人等待團圓、學生等待出國留學、父親等待見到自己從未抱過的新生子,只有天知道還多少像這樣的故事。 期盼的等待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因為等待考驗著我們的忍耐力。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Frankl) 將這個概念濃縮為一句簡潔的格言:「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基督徒等待著天國的建立。盼望著這個國度沒有痛苦和慾望,是個純粹喜樂的世界。《主禱文》也掌握了這種等待的鑰匙,等待著天國臨現人間。如果情況和期盼的人滿心喜樂,我們願意承受任何煎熬。我們正積極地等待著天國的建立! 耶穌告訴我們很多關於等待的故事。十童女的故事講述了五個童女的油如何耗盡。耗盡的油意味著在等待期間失去了信德。耶穌也講述了蕩子的故事,其父既耐心又充滿期盼地等待的故事。耐心地等待是一種洗禮,它可以把我們徹底地淨化為愛。蕩子的故事講述一位等待的父親,他並非單純地等待,而是不論兒子何時回來,他都會為兒子的歸來宰殺牛犢慶祝。在漫長的等待中,他已轉化為純粹的愛。等待的時期就像一個醫生能醫百病:我們的憤怒、我們的失望和我們的悲傷。 相反,不耐煩的等待則衍生出仇恨、沮喪、恐慌,甚至懶惰。我們可以識別到自己感到沮喪的速度有多快;當你在手機上點擊的網站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顯示時,我們甚至對不停打轉的符號感到生氣。耐心等待讓我們接受事物原本的模樣,反之,缺乏耐心的等待就像加了人造色素的芒果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甲年) — 審判者天主…來拯救

Image
  瑪 25:31-46     今天福音的場景是審判,這是聖經(參見達7)和拉比文學中所使用的一種文學體裁。這種文學體裁並非要預告末世將要發生的事,而是教導我們今天該如何行事。 若我們不以這種文學技巧來閱讀經文,那麼就會發現耶穌給祂的聽眾辛辛苦苦刻劃的天父的形象與之格格不入:一位冷酷無情地譴責的神與慈悲地尋找迷羊的主的形象並不相符。那麼,這篇故事要向我們傳達什麼信息呢? 耶穌想要傳達的信息是:人的一生十分珍貴,是需要好好經營的寶物。沒有人該出差錯,因為生命只有一個:耶穌建議我們該如何生活。 那一列需要幫助的人——饑餓的、口渴的、作客的、赤身露體的、患病的和在監裡的——與公元前兩千年在埃及發現的《死者之書》第125章相類似。它與死者一同被埋葬。耶穌所帶出的新穎之處在於祂把自己與這些人融為一體: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耶穌所提出的價值觀與大多數失去理智的人的價值觀並不相同,然而他們在天主眼中才是真正重要的。誰是社會上理想的成功人士?那些有權有勢有錢和被攝影機追著跑的名人。哪誰才是天主眼中的成功人士?在我們生命終結時,當每個人獨自面對自己和面對天主時,只有愛才是珍貴的。每個人一生的得失成敗將取決於其投身於減除六種痛苦和貧窮:即饑餓、口渴、流落異鄉、赤身露體、患病和監禁的承諾。 故事中強調出一個細節:所有從事這些仁愛工作的人,沒有一個意識到自己正在為基督作這事。只有無私、不存在任何自驕自滿的愛才是真實的。凡著眼於獎賞,即使是為天上的賞賜而作的事,都不是真正的愛。 審判的強烈圖像顯示了浪費生命的後果十分嚴重和危險。審判是要我們思考,打開我們的眼睛,顯示天主對我們今天所下的決定的審判。 地獄是存在的,但它並非天主為了在壞人生命結束時懲罰他而創造的地方。那是因罪而衍生出來的不快樂和絕望的境況。因此,問題不在於末日時誰被視為綿羊,誰被視為山羊,反而在於今天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表現得像綿羊或山羊。當我們愛我們的兄弟姊姊時,我們便是綿羊;當我們忽視他們時,便是山羊。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甲年) — 怯懦被誤解為謹慎

Image
  瑪 25:14-30 在反思這個塔冷通的比喻前,有需要澄清一下經常被誤解的地方。首先,耶穌並非要教授有關誠實和如何投資的道德訓導,而是善用屬於每個人的財富的承諾。其次,主人並沒有不尊重只賦予一個塔冷通的人。我們可從當時一個塔冷通相等於一個工人二十年的工資這點得知。第三,塔冷通並非指每個人從天主領受的特質,第15節敘述了塔冷通是「按照他們的才能」而分配的。一個人的才能和特質是兩樣不同的東西。在澄清這些誤解之後,讓我們再反思這段經文。主人把他的財產託付給他最信任的僕人們,他知道他們的能力、態度和職能,並根據這些來制定交給每個人的分量。這位先生顯然就是基督,祂在離開此世前把祂所有的財物交託給祂的門徒。 這些財物就是耶穌賜予祂的教會的:福音——旨在轉化世界並創造新人類的救恩喜訊;祂的聖神「使地面更新復興」(詠104:30),甚至在聖事中祂本人亦然;然後是祂醫治、安慰、寬恕和與天主修和的力量。那三個僕人指基督徒團體的成員。他們每人都被賦予一項任務,以便主人的財富能夠被妥善運用。各人按照他們的神恩(格前12:28-30)蒙召去愛。事實上,愛就是天主想要收獲的果實。兩個僕人積極進取、精力充沛、勤奮工作,而第三個僕人卻膽小怕事、缺乏安全感。 在比喻的第三部分,僕人們被要求交出賬目。兩個僕人滿懷自豪地對主人說,他們把財產翻了一倍。然後第三個僕人出現了,並對主人說:「我原知道你是個刻薄的人,在你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你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因為我害怕,所以我去把你的『塔冷通』,藏在地下;看,你的,仍還給你。」這個比喻的中心信息在於主人對懶惰的僕人的斥責:惟一不能接受的態度就是抽離;因恐懼而害怕冒險。他讓自己受恐懼阻擋因而被譴責。 瑪竇的時代有怠慢也有堅持不懈的門徒,這類人仍然存在於我們的團體中。當中有精力充沛和積極進取的基督徒,他們致力為教理、禮儀和牧靈工作帶來新的面貌。他們熱衷於鑽研天主聖言,好掌握真理及其深層的意義,他們既慷慨又積極。其他基督徒則相對懶散,並且害怕一切。 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一個人可因出於對基督的恐懼而被癱瘓。過去某些靈修叮嚀基督徒要採取行動,卻又特別勸告他們不要從事積極的服務,唯恐違反誡律和規則。違反者被可怕的懲罰威脅著。這種靈修造就了第三類僕人,即那些為了躲避犯罪,總是謹慎行事的基督徒。他們不敢冒險,因為那些嘗試、投身的人必無可避免地把自己暴露在犯錯的危機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甲年) — 只信不夠,還須堅守信仰

Image
  瑪 25:1-13 當瑪竇寫給一個無法如他們所預期見到基督第二次來臨而沮喪的團體時,他修改了耶穌向以色列人所講述的故事,好符合當時失望的基督徒。十個童女不再代表以色列,而是等待她的主(新郎)回來的教會(新娘)。因此,對於新娘沒有出現這事就得到一個合乎邏輯的解釋:基督徒團體就是那新娘,由十童女代表。 「五個是糊塗的,五個是明智的。」瑪竇珍而重之的議題在此重新被提出來。在基督徒團的體中,善人與惡人一起生活在;麥子和莠子生長在同一個田地;糊塗的和明智的也是並列在一起。 那五個糊塗的童女代表處於危機中的基督徒:那些專注於瞬間即逝的事物的人、忽視真理的人、遺忘必要的一件事,即瑪利亞所選,留在耶穌跟前並成為祂的門徒的人(路10:38-42)。 而警醒的童女則代表那些不讓自己受虛榮誘惑和持續專注於生命中重要的事的基督徒。 明智的童女令人費解的行為,顯示了要把生活過好的重要性,而非只有好的善終。誠然,天主總有辦法拯救人,但最終每個人都會按自己所做的而終結:要麼是一座堅固宏偉的宮殿,要麼是一座天主試驗各人的工程時,經不起天主審判的火焰的紙城堡(格前3:13-17)。 關上門意味著每個機會的結束。因此,迫切需要去確立如何過好生活,和點著的燈的圖像均指明道路。誰作出具福音精神的選擇,即使在遇到考驗和面對超出預期的困難時,都能在他們的思想和內心保全和恪守相仰之光。可是,誰若暫時遵循基督的建議,後來又因疲倦面傾向於其他價值觀或利益時,便會受到相對的譴責和審判。 耶穌不只在我們生命的終結時到來。祂每時每刻都來,而且希望看到祂的門徒正在服務他人,把自己奉獻給他們的弟兄姊妹。他們心房的燈應常燃不熄,並為尋求幫助的窮人、為尋求愛和正義的被遺棄者和陌生人、為渴求得到尊重的婦女、為長期忍受暴力並渴求平安的受害者,以及為犯錯而需要理解和寬恕的人,作為參考並且提醒他們人間有希望。 摘自Fr. Fernando Armellini SCJ的原稿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甲年) — 心虔志誠,卻遠離天主

Image
  瑪23:1-12 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講論法利塞人對待「民眾和他的門徒」的行為。他們恐怕也正在步上「法利塞人」的行為。而今日,基督徒亦有變成法利塞人的危機。 「法利塞人」象徵與福音相違背的思考、判斷和行為模式的典型人物。法利塞人的論點和信仰巧妙地滲透在門徒當中,使之容易被同化。 首先,法利塞人佔領別人的座位。每個猶太會堂都有一個訓導的講座,稱為「梅瑟的講座」,就是拉比作出訓導之處。耶穌使用座位的圖像來概述法利塞人派別的第一個負面特徵:濫用權力。 根據《申命紀》,梅瑟的繼承人應為先知(申18:15, 18)。顯然他們的位置被法學士非法地佔據了。因此,預言要讓位給拉比們的命令和規定,且這些命令和規定以「天主的聖言和旨意」被傳承下來。 今天,有些人把與天主的關係簡化為遵守適用的法律和誡律。他們鼓吹律法主義,這主義扼殺並奪取了常常感到被天主所愛和被祂接納的喜悅。他們延續了法利塞人的靈性精神。 法利塞人的第二個特徵由此凸顯出來:前後矛盾。法利塞人是那些只說不做的人。他表演為虔誠的人,對於愛、和平和尊重他人講漂亮的話,卻又巧妙地把自己從這些原則性的陳述中抽身,置身事外。 法利塞人的第三個特徵是他們把沉重得難以負荷的擔子強加在別人的肩上。他們把對天主的信仰和愛簡化為實踐宗教或遵守誡律。人民因害怕違反微小的誡命而永遠活於缺乏安全感的不安中。加納的空石缸代表這種可怕的猶太宗教。他們沒有喜樂:即沒有酒(若2:1-11)。 今天,那些試圖向百姓強加「荒謬和難以忍受的重擔」的人、那些武斷地制定規則的人、那些專注於耶穌未曾提及過的細枝末節的人、那些過濾蚊子而吞下駱駝的人(瑪23:24),他們的行為如同法行塞人。 法利塞人的第四個特徵是展示狂,即喜歡炫耀。這個缺陷根深蒂固。他被稱為偽善人,就是那些在人前行善、那些站在會堂或街角當眼地方祈禱、那些以憂鬱的態度禁食,讓人看到他們克苦的人(瑪6:1, 5, 16)。 今日的經文,描述了法利塞人試圖獲得認可的技倆:喜愛筵席上的首位、會堂中的上座、祈禱時把經匣放寬,衣繸加長。 今天,在宣揚善行的托辭下,渴望引人注意、在鏡頭前熟練地展現自己的慾望並沒有消失。耶穌給門徒提出了另一種生活態度:「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瑪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