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September, 2024

常年期第二十六週 (乙年) — 小事上的天主

Image
  谷9:38-48 今天的福音開始于門徒抱怨一個不屬於他們團體的人,因耶穌的名字驅逐魔鬼。他們已經斷定:那個陌生人是錯的,他們試圖阻止他以耶穌的名字驅魔。在這看似無冒犯之意的抱怨中,潛藏著門徒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同一章,在這事以前,馬爾谷煽動性的描述了門徒們在公開場合下的慘敗,那時候,他們不能從一個男孩身上逐出一個啞巴魔鬼。耶穌不得不進行干預,把它逐出去了。把它們放在一起閱讀,就會越來越明顯:那些不能驅逐魔鬼的門徒,看到有人能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因此感到不安! 他們找到的解決方案,就是阻止那個陌生人,這是對自己感到懷疑的人的典型做法。在之前的章節中,我們也聽到耶穌告誡門徒:不要沉迷於在他們中間誰是最大的爭論中。即便如此,門徒們發現有一人比他們還要強大,因此感到不安,這樣的表現,實在很滑稽。 顯然, 這段經文,極具教理價值,旨在回應那些取耶穌的名字的人,或是在回應那些不屬於他們過去經常去的聖堂的會眾。很可能如同福音經文開頭所寫的那樣,信徒在各地旅行,他們時常對那些由不同門徒撫養長大的團體內,對耶穌的信仰有著不同的表達感到驚訝。耶穌的回應巧妙回擊了這些混亂的禮儀。祂說:他們也是在為天主的國工作,不要阻止他們。門徒們被要求改正他們的錯誤:阻止那人因耶穌之名行神跡。 令人難過的是:有時候,那些為天主之國工作的人,他們因禮儀的名稱,聖言的表達和規式而分裂。然而,差異不一定會使我們分裂。我們能在對彼此的欣賞中成長,開展創造性的討論,吸收和肯定積極的一面,輕看消極的方面,使它們逐漸被廢棄。 保祿舉了一個輝煌的例子:他回顧了自己是怎樣為了一個善意,經驗到一個非常困難和令人不安的情況。他講到兩類宣講基督的人。一群是帶著自私的偏情,出於嫉妒和競爭,宣講基督,另一個群體則是出於善意宣講。保祿安慰自己說:他們以欺騙方式宣講基督。(參看:斐1:15-18) 肯定式探詢法(ppreciative Enquiry Approach),可以是在牧職中彼此競爭,相互破壞的矯正方法。但是,這樣的方法在企業中比在神職圈更受歡迎。好吧,現在的情況,正是如此:宗教模仿企業,企業模仿宗教。欣賞性的調整包括4D:1)探究 2)夢想3)設計4)命運。如果我們能完成探索的第一階段,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在屬靈生活中,不斷成長。 在肯定式探詢法(ppreciative Enquiry Approach),探究就是以真誠

常年期第二十五週 (乙年) — 一條道路,兩樣旅途

Image
  谷9:30-37 今天的福音經文帶給我們兩個意義深遠的主題:默西亞秘密,在門徒中間有關誰是最大的爭論。這些主題並非只是歷史事件,而是與我們當今生活產生深刻共鳴的教導。 默西亞秘密,不只涉及耶穌是默西亞,同時也涉及人子要被交給人,並被殺害。這不只一個預言;這啟示了犧牲之愛和普世的救贖。耶穌,人子,不只是被交在猶太領袖,也交給全人類 —— “交在人的手中。”這把十字架從猶太背景演變為普世的變景,把耶穌從猶太人默西亞變成普世的基督。這有力的提醒我們:耶穌為所有人犧牲自己,超越所有的界限。 耶穌從在山上顯容與梅瑟和厄裡亞相遇的瞬間開始,就開始延展祂密謀的,在耶路撒冷的最後祭獻。門徒不知道他們的救主心事重重,甚至他們在最後一次走向耶路撒冷的旅途中,依舊熱衷於討論並決定他們中間誰是最大的。耶穌正在為祂最後愛的行為而旅行,祂要藉天父的愛,自作犧牲,震撼人類。祂要去死。耶穌承受著祂將要備受苦痛的身體,倍感焦慮,忍受一群不理解祂,與祂相伴的門徒給祂帶來的痛苦。祂一定感到很掛慮,祂甚至無法說服那三個最親近自己的門徒(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使他們相信祂的鑒賞背命著重大的責任。 然而,門徒所理解的是耶穌的最後旅途是:祂凱旋得勝,榮進耶路撒冷,如同君王默西亞一樣,登上達味的寶座。門徒們對誰會成為議會中的總理和財政部長感到興趣。雖然耶穌和祂的門徒走的是同一條道路,但是,他們走的是不同的旅途。 決不可低估這一事件的教理價值。這段經文對信友團體內,那些追逐權力,尋求地位的信友的回應。聖保祿在他的書信中提到他所在團體內,信友為了爭奪團體內的地位而犯下的罪過。 正如阿德肋(Adler)和尼采(Nietzsche)所描述的那樣:“支配他人的欲望,是影響人類心態的一個因素。”他們解釋了人類對權力的渴望。看起來,門徒也迫使自己追求權力。今天的門徒可能也會陷入追求權力的陷阱。 正如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提出的那樣“意志”是人類最深次的驅動力。如果人們渴望自己的生活有意義,對自己的生活抱有希望,就會遭受各種不公,忍受各種痛苦。這一原則與耶穌的立場非常吻合。祂只追求承行天主聖父的旨意。這也是祂生活的意義。意志包括了超越人的本能延後自己的滿足感。耶穌經常指導我們:克服本能,去實踐更高的目標。祂所說的犧牲之愛包括一種違背自己保護的生理本能的愛。祂宣導愛,反對惱恨仇敵的本能偏情。這要求我們

常年期第二十四週 (乙年) — 褻瀆天主的計畫

Image
  谷8:27-35 今天的福音經文講述了耶穌就自己的公眾形象對自己門徒所做的調研。祂這樣做,並非為了自己的影響力,也並非為了透露默西亞使命的神聖計畫,祂的使命與公眾對祂的期待截然相反。 耶穌的真實形象是祂嚴加保守的秘密,就是默西亞秘密。在對觀福音的記載中,祂想要使那些試圖宣告祂就是默西亞或天主子的人緘默不言。專家們試圖給被保守的默西亞秘密給出兩種可能的解釋:1. 耶穌知道人們對默西亞有一個錯誤的印象,因此,祂不迎合公眾對默西亞的期待。2. 耶穌知道:應該在十字架上完全顯示天主子的默西亞使命。 門徒們在應詢的時候談到耶穌的公眾形象,好似某個非凡奇才的先知,他們把祂比作無畏挑戰黑落德的施洗者若翰,人們對耶穌抱有極高的期望,他們期待耶穌就是歸來的施洗者若翰,殺掉那個不接納施洗者若翰的黑落德,另一個是形象是厄裡亞。他們渴望厄裡亞回來,清除那些朝拜偶像的人,在那時候的背景下,羅馬人就是那些朝拜偶像的人。厄裡亞曾在祭獻的比試中殺掉了巴耳的先知(參看:列上18)厄裡亞並沒有死,他被接升天。猶太人期待著他有一天能回來,給默西亞準備道路(參看:拉4:5-6)耶穌回應那些抱有這樣期待的人時,祂說:厄裡亞已經回來了,但祂指的是洗者若翰(參看:瑪17:12)實際上,人們認為:耶穌會為了施洗者和全體以色列子民所受的全部冤屈復仇。 伯多祿所代表的觀點,就是門徒們的觀點,伯多祿說:耶穌是默西亞,是天主子。耶穌繼續要求他們保守這個秘密。把祂認作是默西亞,就會有許多來自猶太領袖,羅馬人和黑落德的危險。耶穌還是個嬰孩的時候,另一個黑落德想要殺掉祂,那時候,黑落德把祂看作對自己王位構成威脅的默西亞。羅馬人也在猶太人中間尋找會與羅馬人作戰的極端派系。耶穌開始傳教前20年,某個猶大,他聲稱自己是默西亞,與羅馬人交戰,羅馬人把那些追隨他的加里肋亞人也殺掉了。那些對黑落德和羅馬人感到厭煩的人,他們尋求另一種領導方式,找尋可能的領袖。要記得:增餅以後,他們試圖立耶穌為王。因此,被看作默西亞,極具政治威脅。但是,對耶穌而言,過早的透露祂的默西亞使命,會適得其反,他可能會要求他們保守秘密,直到祂在十字架上顯示這個秘密。 耶穌知道公眾期待祂成為一個替他們報仇的先知,因此,祂警告門徒,等待祂的,不是替他們復仇,而是遭受折磨和死亡。伯多祿立刻勸告祂:不要感到氣餒。他堅信這樣的事情決不會發生,不應該發生這樣的事情,他決不會

常年期第二十三週 (乙年) — 與基督的私人相會

Image
谷7:31-37 今天的福音經文與在外邦人地區,低加波利(Decapolis)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獲得痊癒有關。 這段敘述提醒我們留意一個阿拉美文(Aramaic)單詞“厄法達”(ephatha),意思是被打開,這為那又聾又啞的人而言,具有象徵意義。想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要找到發顯神跡的地方。早此時候,耶穌訪問了,低加波利(Decapolis),還記得在加達辣(Gadarene)地方,住在墳墓中間的那人嗎?在地方的人要求耶穌離開那裡。他們感到害怕自己不得不停止自己以養豬為代表的,褻瀆天主的交易。因此,耶穌正在訪問在低加波利(Decapolis)的另一座外邦人的城市。這一次講述的是一個言語和聽力受到束縛的人的故事。看起來,耶穌好像是在驅魔,而不是在醫治。吐唾沫和抹眼睛的動作,很有可能是在驅魔,魔鬼妨礙人們 聆聽和宣講天主聖言。 在加達辣(Gadarene)地方逐出“軍團”(legions)的敘述中,顯然,“軍團”(legions)象徵是那整個地區朝拜偶像的外邦人,就連這個又聾又啞的人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個類型。宣告“厄法達”(ephatha)的宣告,可能是在宣講一人得救的故事。聽起來,這個故事具有象徵意涵,打開外邦人的世界,使他們聆聽天主聖言,正確向他們宣講天主聖言。由於這個故事對聖史所在的團體具有教育價值,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故事給了那些處於困境中,對是否有權宣講的福音感到困惑,已經皈依的外邦人一個答案。他們藉著“厄法達”(ephatha)得到任命,聆聽並宣講聖言。 這個又聾又啞的人,無法與人交流。可悲的是:這人的處境是我們能想像到的,在我們經常交流的地方(社交媒體)面臨困境的寫照。人們無法對社交媒體上引人注目的焦點展開交流,進行討論。社交平臺上的用戶,形成平行的會話組,而非積極參與具有建設性的對話或討論。社交媒體只會把那些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對那些持不同意見,理智對話的人而言,幾乎沒有什麼幫助。社交媒體上的使用者時常對別的思維方式,充耳不聞,對不同的意見,保持緘默。缺乏認真聆聽。 耶穌顯了神跡以後,祂命令他們不要把這事公開。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保持緘默的命令,給那些舉辦路演,業績不佳的領導人開了一個玩笑。沒有什麼動作,比言語更為響亮,因此,那些領導人往往會加倍製造噪音。他們用揚聲器,服裝,橫幅做廣告,這恰好是他們業績不佳的象徵。相反,耶穌拒顯神跡,以作路演。祂反而要

常年期第二十二週 (乙年) — 關於保守有意義的傳統

Image
  谷 7:1-8,14-15,21-23 今天的福音經文與耶穌有關偽善和傳統的教導相關。有些法利賽人,從耶路撒冷而來,他們旅行100多公里,考察這位新拉比是符合猶太正統的信仰。他們急於評估這新拉比是否符合耶路撒冷的標準! 他們看到門徒沒有洗手就吃飯。他們質問耶穌:因為耶穌沒有教導門徒取潔。問題的焦點,不是沒有洗手就吃飯,而是沒有完成取潔。耶穌強調他們的邏輯和思想存在偏差,問他們說:“你們使外表保持潔淨,內心卻很骯髒,有什麼意義呢!”耶穌是在教導耶路撒冷人,祂說他們的標準是虛偽的! 耶路撒冷的監督一離開那裡,耶穌就做了一個淨化的行為。祂給百姓說:“不是那進入人口中的能使人污穢,而是從人裡面出來的,才能使人污穢。”我們有接觸任何從身體裡出來東西的禁忌。但是,耶穌在此引入引喻,意在說明,要使我們的言語和思想保持純淨和聖潔,極其重要。如果思想不是聖潔的,甜言蜜語就沒有用了! 這裡的討論,其本質是使自己變得聖潔。有時候,我們的外在行為可以假裝是聖潔的,但是,我們的內裡無法保持這樣的聖潔。救主要求我們:使我們內裡的聖潔,不斷成長,以此匹配我們外表舉行的聖潔禮儀。 救主也把偽善的問題當作一個整體進行講論,而非只講論潔淨的問題。偽善把人內裡的傾向和外在的表達一分為二。有些人解讀偽善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人在尷尬的情況下試圖顧全臉面,這不是在說那人是虛偽的。人為了避開赴宴,假裝說自己生病了,這不是在說那人是虛偽的,人試圖掩蓋自己處於貧窮的尷尬處境,這不是在說那人是虛偽的。虛偽指的是:人的心中有惡念,外表顯得單純,掩蓋自己的惡念。耶穌就是這樣掩蓋科爾班(korban)的習俗。孩子不想照料他們的父母,他們就向聖殿奉獻禮品,以此逃脫照料照料自己父母的責任。他們試圖誆騙天主,他們想像天主會中悅他們的獻禮!這樣虛偽的做法納入習慣法,誤導社會。 耶穌從根本上挑戰傳統觀念。如果人們必須忍受不義,以此成全傳統,這樣的傳統就應當被制止。印度之父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在食鹽行軍(Salt March)初期就呼籲民眾反抗英國人,那時候,英國人按照自己的常規手段向他們徵收制鹽稅。他的密友,安妮·貝贊特(Annie Besant)建議他不要做違法的事情。她認為:應該在法律約束的範圍內爭取獨立。為許多人而言,甘地對這個問題予以澄清,依然是榜樣。甘地對她說:“法令變得不公的時候,人守法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