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2025

常年期第八主日 (丙年) — 神修指導

Image
  路6:39-45 本主日的福音講論的是師徒關係。(耶穌)所採用的隱喻是一個瞎子帶領另一個瞎子。無需使用花哨的智慧,我們就明白,耶穌所講論的,不是官能上的失明。耶穌所說的“眼目”指的是神視,而非視覺。人所受的,是神視的引導,而非受視力的引導。願景是旅途過程和終點的預表。領頭的人,如果對目標沒有遠見,那麼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都會迷失方向,不知道他們旅途的目的,途經之地和終向。 在講論完全失明的人以後,耶穌講論選擇性失明。這種失明的特徵是:人在自己大部分失明的情況下奔跑,缺乏在他人身上聚焦的視能。有趣的是:在解剖學上,我們的遠見同選擇性失明,有著一些相似之處。在我們眼球中央的視網膜上有一個盲點。這意味著:在我們心靈的眼目中央,可能也帶有一個盲點,我們相信,通過這個盲點,我們能看清事物的本質;矛盾的是:我們可能生來就看不清東西。我們看待事物的深度,受到我們看待事物的局限性制約。我們對事物的想像,也高度受到我們有限理智的制約,我們在查明他人是否是盲目的以前,先查明自己是否存在盲目行為,顯得尤為重要。一人若不接受自己在看待事物上存在盲目,會導致人無法徹底看清自己,使人對他人存在偏見。領導他人的人,如果不接受自己的缺點,便不能走得長遠。 “選擇性失明”是一種被稱作“投射”的心理防禦機制。“人看不到自己眼中的大樑,就不能看到他人眼中的木屑。”這種意識,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把自己的觀點強迫投射到他人身上。人通過這樣的行為,使自己暫時獲得比他人優越的安全感,這樣的行為,憑藉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貶低他人的規則,使之相信,通過這種規則,人能提升自己在公眾的價值。不幸的是:這樣的行為,會導致衰退。評價自己的方法,就是通過自我欣賞,為自己的推論,並為自己的遠景,增添價值。 為了辨識良師,耶穌給出了一條高超的規則。“你們看看樹上的果子 。”結好果子的樹,和結壞果子的樹的隱諭,就是評估導師是否有按照天主聖言的旨意生活。評估老師的方法,是需要基於他們的生活,是否同他們所宣講的相符,而不是與他們的稱號相銜。耶穌解釋說:有朝一日,結有毒之果的植物,不能產生甜美的蘋果。我們知道,我們的接近結好果實的樹,尚有困難。火龍果,由於帶刺,使得我們接近它,尚有困難。但是,它是可口的水果。還有一些外形好看的樹,它們生產的,是令人中毒的果子!有一次,耶穌也詛咒那樹(這詛咒,具有非常的含義),因為它沒有按照預期結出...

常年期第七主日 (丙年) — 從耶穌那裡學習愛的金科玉律

Image
  路 6:27-38 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教導我們:天主國的核心價值 —— 愛。祂也教我們怎樣處理本能引發的惱恨和暴力。在路加所記福音中,關於愛德的段落,必須與若望福音中關於愛德的精闢論述,並同聖保祿的,關於愛德的聖歌,一起誦讀。天主聖子,藉著一連串的敘述,教導人類如何去愛,經由在十字架上,即使是面對暴力和仇恨時,也不願惱恨人的,純粹的愛,達至高潮。 在所有動物的身上,愛德的基礎,受本能的驅動。不可避免的,愛德在各種物種上,得到培養和保存。本能的愛,體現在父母和他們的子女之間,或是在父母與他們的同輩之間。不久之前,在一份報紙上,記錄了一件令人難忘的,本能之愛的故事。在叢林地區,一隻雄犀鳥被一輛正路過的SUV撞擊,倒在地上死了。這只鳥,即使是在瀕死的陣痛中,也拒絕張開它的喙,因為它的喙中,裝有它為自己配偶和孩子所收集的漿果。當一位鳥類愛好者聽見這事時,意識到,在那地方附近,那鳥的家人正在期待食物,就在一棵高大的樹洞中,找到了正在精疲力竭孵卵的,那只鳥的配偶。不幸的是,一些天以後,儘管鳥類愛好者,他們英勇付出,照料它們,那只鳥的全家,還是死了。就連鳥都能做出這本能之愛的典範。耶穌的邀請,就是要你們超越本能,去愛那不喜歡你們,惱恨你們,甚至是傷害你們的人。 為能達到理想,愛德的幅度,首先,我們必須處理,我們對他人的厭惡,就是:我們必須通過固定的意識形態,戰勝我們的直覺,我選擇去愛,並選擇去寬恕。這程度,並非一夜之間,就能企及的。它要求不間斷地對意識進行訓練。它要求老練的心智,抑制我們的偏情,我們面對的挑戰和傷害。至於每個人,對這種品行所進行的檢查,就要想一想:最近一切,你憑藉著本能的反應,用暴力的言語,或用其他相似的語言同他人講話,是什麼時候?最近一次,你毫不保留,寬恕某人,是什麼時候? 幾時我們受到外在的控制,並非出自我們本意,通過外在的行為,表露出惱恨和憤怒時,心靈就會變得非常痛苦,並把自己投身于戰場,有時還會使自己受傷。這就要求我們做出個體抉擇。反復練習,藉著平息怒火,壓迫本性的焦躁。當我們說服自己,我們正朝著成為模範基督徒的行徑上邁進時,這樣便會容易一些。 仇恨和暴力可以集體實施。同仇是不斷複述我們自己,我們的同祖所受傷害的故事,並從我們假想敵對我們的威脅的意識中產生和保留。這些故事高效地出產仇恨和暴力。製造這些故事的:可能是家庭、部族、部落、政黨、宗教和...

常年期第六主日 (丙年) — 反思我們的麻木與不仁

Image
路6:17, 20-26 今天福音經文中的真福和真禍,與當時猶太人的常識,甚至同當下我們的常識,相對立,相矛盾。就常識而論:窮人理當受到詛咒。那些受苦和哭泣的人,當受詛咒,那些饑餓的人,當受詛咒。耶穌宣告他們是有福的!真禍的段落,同樣也是違背常識的。就常識而論:富有的人,飽足的人,歡笑的人和受人賞識的人,當受祝福。耶穌宣告他們當受詛咒。 被動語態所表達的,真福和真禍的意定主語是誰呢?不言而喻,這主語就是天主!有些人,他們把對窮人的詛咒行為,歸因於天主。耶穌從根本上挑戰這樣的思想。貧窮的人是有福的!不言而喻,施以祝福的主體也是天主。耶穌 —— 天主 —— 用第一人稱表述說:我已祝福了這貧窮的人。耶穌藉著徹底顛覆常識,構建天主並非是不公義之根源的思想。是誰代表天主教導人呢?是誰教導窮人說:他們是受詛咒的?這些課程,這些老師,理當被清出教學大綱,並被清出學校! 這令許多人相信耶穌所主張的 —— 他們相信貧窮的人是有福的。把這經文同在納匝肋宣告禧年的經文放在一起誦讀,我們就能領略到耶穌的真實意圖。祂宣告自由,賦給窮人在天主的國裡擁有財產的權利。宣告禧年,迫使富人把所有累積的地產,物歸原主。這意味著,在以色列的子孫中間,重建平等。耶穌所宣告的,不僅是使物權歸於平等,而且也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歸於平等。歡喜的,必要哀哭,哀哭的,必要受到安慰!天主的國,平等的天主。 我們需要重構耶穌正在講道時的情景,去理解耶穌重建的平等。以色列,好似一個搖搖欲墜的國度,一邊有羅馬的執政官,另一邊有一半猶太血統的,作傀儡的猶大王黑落德。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感到流離失所。當耶穌談及,在天主的國裡,窮人擁有財產權時(“天主的國是你們的”)百姓並沒有把它理解為:人死以後進入的天國。以色列渴望世上能有一個默西亞式的國王,聽到這恩許的百姓,他們相信,這恩許將會成為現實。可以想像:祂給那些受到剝削,並受到邊緣化的人,帶來多大的希望!祂使那些受人忽視的,內心歉疚的,受人詛咒的,得到擁有自尊,並受人尊敬的希望。 路加對天主公義的理解,分散在他所記載的福音。在聖母的謝主曲中,我們已能聽到,在納匝肋的會堂內,在富人和窮人的比喻中,這些角色,徹底發生了轉變。 在會眾中,麻木不仁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我們對此感到習慣,我們認為:世上有饑餓的人,有貧窮的人,有受到窘迫的人,是平常不過的事。有時候,我們把天主的聖名,當作替我們...

常年期第五主日 (丙年) — 平日生活中的天主

Image
  路5:1-11 疲憊一夜,還是清晨的時候,伯多祿和他的同伴,什麼也沒有捕到,清晨補上一覺以前,他們正清洗自己的漁網。耶穌在那城,醫治病人,驅逐魔鬼,因此,許多人對那座城產生新鮮感,就聚集在那地方四周。前一個安息日,耶穌曾在那裡的會堂內,醫治病患,驅逐魔鬼。伯多祿曾聽說過祂。但是,在平日生活中,他在做什麼呢?正當他好奇的觀看時,突然,耶穌帶著友好的語調,要求他立刻服從,命他把船劃入水中,離岸稍遠一些。好使祂能在船上講道。 伯多祿,不抱幻想的順從,聆聽耶穌的講道。夜間的工作,令他感到疲憊。他饑腸轆轆。也許,他對向饑腸轆轆之人講道的先知感到憤恨!他容忍了宣道者安息日在會堂內的講道,正當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宣道者卻出現在這裡。耶穌要求他往深處撒網的時候,他可能會產生質疑,並可能心情不好!他也許會想:“這人定會因為這個愚蠢的舉動,受到公眾的反駁。捕魚不像在會堂內講道那樣,是一種不同的職業。更何況,祂不是木匠嗎?關於捕魚,祂知道什麼?難道,祂認為我是個傻瓜嗎?我對這片海的瞭解,難道比不上這木匠嗎?我更想知道,祂會不會游泳!” 不論如何,伯多祿略微抵制了耶穌的建議,朝那片他所熟悉,在他那次沒有捕到魚的地方撒網。隨後,令他感到震驚,使他渾身戰慄的事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的網滿了。突然,恐懼,有如舊約的先知,面對面的看見天主一樣,籠罩了他們。 在處理自己情緒方面,伯多祿總有些笨拙,時常直言不諱。他要求耶穌離開他。一切疑慮,如同交通堵塞時,不守交通規則的司機一樣,開始在他的腦海中浮現。他所懷有的,是帶有罪狀的疑慮,以致他無法承受聖善的耶穌!當他坦陳的時候,那木匠,逐漸成了以手指接觸天地的人物,成了宇宙的基督。耶穌非但沒有離開,他與伯多祿結伴,長久陪伴著伯多祿。伯多祿真與天主作伴。 有一位朋友寫道:如果伯多祿是位精明的商人,他可能會找到發財的機會,藉著哄騙耶穌,誘騙耶穌同他住在一起,使自己不致辛勞,每天捕魚,為自己賺一大筆錢財。 伯多祿在忙碌的工作中,對天主的經驗,是認識天主的新模式。直到現在,對司祭,或是對安息日的先知們而言,這種與天主相遇,都是在聖殿內進行的。天主願意將自己的神視,賜給一個常人,是一個以嶄新方式,與天主相遇的隱喻,是一種對天主走出聖殿,與祂的子民同在的隱喻。 在這裡,我們對天主有了一個平民化的素描,同對一個裝扮成平民,願意瞭解平常人生活狀況,願意瞭解大眾文化的君...

獻主節 (丙年) — 看見天主的救恩

Image
  路2:22-40 耶誕節已過去40天,今天是獻主節,這或許有點懷舊,勾起我們對那個節日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這個嬰孩給我們帶來了喜訊。 這個慶節向我們展示了瑪利亞和若瑟,他們帶著嬰孩來到聖殿的故事。瑪利亞和若瑟深知:那在他們懷中的孩子並不是他們的:天主把託付他們照料這個嬰孩,但是,祂終究是天主的。他們要小心翼翼照料祂,直到祂開始完成註定要由祂完成的使命的那一天。這是還沒有啟示給他們,完全籠罩在神秘之中的使命。他們把祂帶到聖殿,把祂獻給上主:他們承認祂是天主,永不會把祂據為己有。他們要準備好祂,好能在天主預定的時候,把祂交出,充作賜給世界的恩典。 他們是世上所有父母的榜樣。天主把祂的兒子託付給他們。他們並沒有把祂當作財產一樣,占為己有,而是以愛把祂當作自己的後裔一樣予以照料。孩子是天主賜給世界的恩典。父母蒙召把他們獻給天主:探究天父託付給他們的使命,拼盡全力完成這個使命。 在舉行奉獻禮的現場,西默盎看到這對帶著孩子的父母,突然戰慄,情緒失控。他把祂從祂父母的懷中接抱過來 ,把祂高舉於天,稱頌說:“現在,上主,禰能打發禰的僕人平安去了,因為禰滿全了禰的話,我的眼睛已經看到禰的救恩。”西默盎並不是一個年邁的人(人們通常把他描繪成一個老人)。路加是這樣描寫西默盎的:“祂是一個正義虔敬之人,期待上主使以色列獲得安慰的時候”(第25節)此外,“祂是受天主聖神引導的人”(27節)。這就是沉思默想之人的內化特徵,他們能分辨真相,遠超這個世界的外表。用天主的眼光看人看世界,徒有虔誠和虔敬,遠遠不夠。西默盎象徵是的那些忠信的以色列遺民,這些遺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等待默西亞。他們明白:默西亞並非他們這個民族專屬,祂也被派遣去拯救萬民, 成為萬邦的真光。 如同西默盎一樣,在現場還有另一個婦人:亞納,她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女先知,她在這個孩子身上認出了救主,雖然這個孩子在外表上與別的孩子一樣,沒有明顯的區別。是誰給了她如此敏感的神修性?這個先知性的神視又從何而來?聖史解釋說:亞納是一個與主親密接觸的婦人。她成了寡婦以後,以禁食和祈禱,日夜在聖殿事奉天主。“她84歲,這個數字相當於12的7倍,極具象徵意涵:數位7代表完美,數位12代表以色列的12支派。亞納是聖潔民族的象徵,這個民族逐漸成熟,把眾人期待已久的救主交給世界。亞納如同西默盎一樣,也代表那些忠信的以色列子民。在以色列,新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