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八主日 (丙年) — 神修指導

路6:39-45 本主日的福音講論的是師徒關係。(耶穌)所採用的隱喻是一個瞎子帶領另一個瞎子。無需使用花哨的智慧,我們就明白,耶穌所講論的,不是官能上的失明。耶穌所說的“眼目”指的是神視,而非視覺。人所受的,是神視的引導,而非受視力的引導。願景是旅途過程和終點的預表。領頭的人,如果對目標沒有遠見,那麼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都會迷失方向,不知道他們旅途的目的,途經之地和終向。 在講論完全失明的人以後,耶穌講論選擇性失明。這種失明的特徵是:人在自己大部分失明的情況下奔跑,缺乏在他人身上聚焦的視能。有趣的是:在解剖學上,我們的遠見同選擇性失明,有著一些相似之處。在我們眼球中央的視網膜上有一個盲點。這意味著:在我們心靈的眼目中央,可能也帶有一個盲點,我們相信,通過這個盲點,我們能看清事物的本質;矛盾的是:我們可能生來就看不清東西。我們看待事物的深度,受到我們看待事物的局限性制約。我們對事物的想像,也高度受到我們有限理智的制約,我們在查明他人是否是盲目的以前,先查明自己是否存在盲目行為,顯得尤為重要。一人若不接受自己在看待事物上存在盲目,會導致人無法徹底看清自己,使人對他人存在偏見。領導他人的人,如果不接受自己的缺點,便不能走得長遠。 “選擇性失明”是一種被稱作“投射”的心理防禦機制。“人看不到自己眼中的大樑,就不能看到他人眼中的木屑。”這種意識,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把自己的觀點強迫投射到他人身上。人通過這樣的行為,使自己暫時獲得比他人優越的安全感,這樣的行為,憑藉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貶低他人的規則,使之相信,通過這種規則,人能提升自己在公眾的價值。不幸的是:這樣的行為,會導致衰退。評價自己的方法,就是通過自我欣賞,為自己的推論,並為自己的遠景,增添價值。 為了辨識良師,耶穌給出了一條高超的規則。“你們看看樹上的果子 。”結好果子的樹,和結壞果子的樹的隱諭,就是評估導師是否有按照天主聖言的旨意生活。評估老師的方法,是需要基於他們的生活,是否同他們所宣講的相符,而不是與他們的稱號相銜。耶穌解釋說:有朝一日,結有毒之果的植物,不能產生甜美的蘋果。我們知道,我們的接近結好果實的樹,尚有困難。火龍果,由於帶刺,使得我們接近它,尚有困難。但是,它是可口的水果。還有一些外形好看的樹,它們生產的,是令人中毒的果子!有一次,耶穌也詛咒那樹(這詛咒,具有非常的含義),因為它沒有按照預期結出...